正文

第29问中国城市规划立足国情了吗?

中国经济转变100问 作者:中国人民广播经济之声编


城市,最直观地展示着中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发展的轨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5%。这个过程,英国用了120年,美国用了80年,日本用了30多年,中国只用了22年。

城市化席卷着中国,据统计,全国有183个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把自己定位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大广场、大马路、大建筑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助推起一浪高过一浪的造城运动。然而,大量占用土地、大范围拆迁的粗放城市化,远离国情、远离民心、远离可持续发展,“政府叫好,百姓埋怨”的城市发展进程,面临种种挑战。

● 深入采访

小李:欢迎各位嘉宾莅临郑东新区,我们面前的就是实景沙盘……

记者:这是讲解员小李今天接待的第三拨客人了,据说,每年来郑州市郑东新区参观的全国县级以上政府参观团超过1 000个。

李胜利:我是济南市历城区委书记李胜利,8年时间郑东新区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据当地政府介绍,建设郑东新区是为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采取的重要举措,规划范围150平方公里,包括中央商务区、商住物流区、龙湖区等。记者:这里就是郑东新区CBD中心的如意湖,这是一个圆形的建筑区,周围环绕的是30多栋高层住宅和写字楼。除了气派和时尚,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楼很多,人很少。

现在是下午两点半,我掐着表数了一下,整整一分钟内从我面前的双向十车道的马路上开过的车,不超过20辆。如意湖边的大型停车场可以停放1 500辆汽车,可现在每天停在这里的汽车只有七八辆左右。

在郑州开了15年出租车的郭师傅最不愿意到这儿来拉活,一个是没人,一个是来了就转向。

郭师傅:郑东新区环境还不错,就是道路规划得不好,全是弯道转圈路。只有乘客给指路才可以,司机到里面容易迷失方向。一到晚上车就很少,地方也大,很多人在这里练车。咱感觉不太符合国情,可能政府有自己的考虑,框架拉大一点儿对一个城市品位的提高有帮助?很多市民都知道,郑东新区是请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的。2002年设计总投资2 000多亿元,而当时郑州全年的财政收入才50多亿元。日本专家在规划里设计了一个面积6平方公里的人工湖——龙湖,但郑州是全国知名的严重缺水城市,这样的规划是不是符合国情?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郑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定友告诉记者:周定友:在我们东区就规划了大量的绿地和水面,有人说这里一看就跟新加坡差不多,跟国外差不多。

记者:有人说日本专家给郑东新区设计了6平方公里的龙湖,而郑州又是严重缺水的城市,这样的矛盾怎么解决?

周定友:一个城市有水才有灵气,缺水和龙湖用水是两个概念,并没有把城市居民的用水拿来做龙湖。我们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不是为了追求形象和表面的风光。其实不仅仅是郑州,《环球企业家》杂志的封面文章《京津空城计》报道说,天津宝坻区的京津新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耸立起了五星级酒店、温泉城、商业街、高尔夫球场以及数千栋欧式别墅。

而这座号称亚洲最大的别墅之城却门前冷落,空置率高达90%。投资上百亿进行的“造城”运动,最终演变成一场“空城计”?《环球企业家》编辑商思林十分感慨。商思林:这暴露出政府造新城的问题。第一是投资拉动和需求驱动的问题。第二是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角色混淆,冀望于开发商完成城市建设,显然不切实际。说到底,地方政府在做新城的时候应该基于实际需求,而不是人为造城。

记者:7年前,辽宁中部一个小县城的县政府就拆迁了大量农田来建新城,新建的大广场比天安门广场还大出2万多平方米;人口不多的山东枣庄建起一条12车道、占地百公顷的超宽大道,一举将“全国最宽马路”的称号收入名下……虽然领导对此沾沾自喜,但劳民伤财的规划建设根本就不是老百姓想要的,甚至让他们怨声载道。盲目攀比、一味求大,重形象、轻实用,这样的城市规划在中国各地不断上演。究其原因,是城市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没有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城市要给人以舒适、便利、和谐的生存环境,而不是个个都要国际化、搞政绩工程和花架子。城市不是用来给领导和游客看的,而是用来给老百姓生活的。说到底,虽然普通市民不是规划专家,但他们最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权威声音

王跃生,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王跃生:脱离具体的国情,这个国情我想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是脱离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做到以人为本,贪大求洋;另外就是脱离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每个城市都是千篇一律,原来城市所拥有的地域文化特点、传统风貌等荡然无存;第三是地方政府不适当的观念,如国内很多地方都在追求第一高的高楼、标志性建筑、地标工程等,完全没有考虑到城市现在发展的总体水平。城市的开发也好,新区的规划也好,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要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让人民群众感到舒服。杨晓铎,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世界城市发展大会组委会主席。杨晓铎:现在我们的很多城市从外观来看都是小香港,分不出东南西北,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做其他表面文章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很多小城镇也在模仿大城市,那是错误的。必须符合自己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这是中国的国情。盲目地贪大求洋,最后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自己会很被动。

● 观点链接

中国城市规划立足国情了吗?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城市建设规划少,百姓生活多烦恼。一个城市犹如一部庞大的机器,机器运转出现问题,关键原因在于部件设计、制造粗糙,配合不协调。浪费的是建设资金,受累的是城市百姓。

《人民日报》:我们用占全世界7%的自然资源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却用全世界50%的水泥、30%的钢材来建设我们的城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