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动机(4)

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 作者:(澳)罗伯特·斯宾雷


为指向等,而该理论居然能为解释其他一切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像马斯洛理论体系中这种违背理论的情况还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因为即使在他利用动机构念时,还要提供“自我实现”这样一个安全阀,这至少是承认了有必要避免循环性。建构理论体系要在一个开放(而不是封闭的)的系统中运作。现在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这种做法到底把理论家们带到了多远。

下面乔尔·阿若诺夫(Joel Aronoff,1967)根据实地调查所做的报告,该报告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例子。

心理需求和文化

阿若诺夫(Aronoff)试图通过理论,把人格和社会连接起来。他探索一种社会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的综合方法 社会学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格是人被社会模塑的产物,而心理学观点则认为,社会是人格的产物。综合研究法的基础是根据一个简单的模型,在该模型下,社会产品的实用模型(通过生存必要性强加在人们身上的基本的组织策略)为儿童的成长训练活动提供了一个宽泛的框架,这些活动反过来又决定儿童的人格。这种人格包括需求状态和由需求状态导致的社会投射系统,如民间传说、巫术、宗教和各种社会交感形式,等等。阿若诺夫反对这一模型,只是因为它并没有真正避开环境主义者的论调。这种方法忽略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维护这些系统可能是他们本身受心理需要的影响。阿若诺夫希望提供这样一种可能的解释:在解释社会行为中,人格占主要因素。无独有偶,在他探索动机理论时发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适合他的这一目的要求。

在阿若诺夫的环境决定因素和历史社会文化决定因素的理论框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套套的变量(我们可以解释为最基本的人性、文化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所采用的种种社会组织。

甘蔗砍伐工和渔夫

阿若诺夫的调查是在西印度岛的圣基茨岛(the West Indies island of St Kitts,即“圣克里斯托弗岛”,原称“利亚穆伊加岛”)上进行的。阿若诺夫在岛上发现了一个小村庄,村里的男人分别从事两种不同的职业:砍伐甘蔗和打鱼。阿若诺夫对这些人人格的第一印象是:渔夫比甘蔗砍伐工自信得多,性格也温和得多。

阿若诺夫对村民的调查是通过询问和采访进行的。当然,也用了一些特别的方法,比如完成句子这样的测试形式。按照调查设计,阿若诺夫是想让他们流露出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有关信息。结果发现,甘蔗砍伐工人比渔夫更多地关注生理需求。根据所参考的数据资料,如更多地依赖外部权威、对别人不信任以及需要关心等,阿若诺夫还发现甘蔗砍伐工比渔夫表现出更高的安全需要,渔夫则有更强烈的爱和归属需要,并且受强烈的自我尊重所驱动,而甘蔗砍伐工则迥然相异。另外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甘蔗砍伐工在童年遭受失去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情况比渔夫要严重得多。

对这两组人的调查表明:这些早期经历的差异被认为与不同的需求层次有关。阿若诺夫对这种现象作出了一个解释:为什么男人选择进入不同的组织结构去寻找配偶和工作。至于工作条件,甘蔗砍伐工和渔夫在很多方面大相径庭。甘蔗砍伐工是有组织的,所以每个人分到的钱是一样的,钱数要视整个小组的甘蔗砍伐产量而定。因此,在甘蔗砍伐组,不会因为个人特别的贡献而得到奖金。快也好,慢也罢,所有砍伐工的产量都要拢在一起。增加报酬的唯一办法是增加整个砍伐小组的速度。整个砍伐小组有一个小头目来管理,他负责整个砍伐小组的工作进展和产量情况。砍伐组的成员个人不需要负责任,而工人把这个看做是不容置疑的有利条件。

砍伐工人认为,他们还有另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当组里有人生病或者干活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