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大国金融战略的地缘政治学视角(2)

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 作者:徐洪才


(2)人民币进军东盟的现实机遇。人民币进军东盟,参与东盟地区的投资和经济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有诸多益处。

第一,直接改善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缓解人民币升值和经济外部失衡的压力。

第二,分享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成果。

第三,促进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也必然有利于增加我国向东盟地区出口,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第四,可以减少中国外汇储备集中持有美国国债的风险,同时弥补因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向美国出口下降的缺口,从而也有利于改变中国对外经贸结构和减少对美国的过度依赖。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机遇,迅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对于提升该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该国崛起和成为经济强国的前提条件之一。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问题似乎还很遥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已经成熟。2007年,笔者针对国内大力推行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试点,就曾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试点不宜大规模地推广。这是因为国内QDII的投资者将面临以下风险:一是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二是国内投资收益率高于国外投资收益率的机会损失;三是不熟悉国际资本市场带来的市场风险。在此情况下,QDII不仅可能对境内投资者难以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境内金融机构恐怕也难有持续的业务拓展动力。

有人说,推出QDII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压力。笔者认为,如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换言之,与其先将人民币转换成美元,再将美元投资于境外的金融工具,还不如变被动为主动,乘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东风,直接向东盟输出人民币。这样既减少了汇兑环节,又可逐步确立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主导货币地位。这一思想,很可惜未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3)中国相对于日本和韩国的优势。人民币向东盟渗透,有人担心日本和韩国也属于亚洲国家,而且两国都是经济强国,他们是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的。但就市场竞争而言,与东盟开展深层次的金融合作,中国无疑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

第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速,为人民币进入东盟提供了极佳时机。

第二,在地缘上中国与东盟接壤,陆地和海上交通便利;在文化上,双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东盟老百姓对人民币有着极强的认同感。

第三,目前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离岸的人民币金融市场。

第四,东盟各国、特别是泛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大量资金缺口,具备大规模吸纳人民币的能力。

1991~200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近80亿美元增长到1300亿美元,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0%。截至2006年底,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近年来,在东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民币存量,为建立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这种情况与20世纪60年代形成欧洲美元市场的情况极为类似。

3.印度:携手合作,龙象共舞

(1)印度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概况。中国和印度同属于“金砖四国”,相似的地方很多。两国都有着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和地域辽阔的特点,且同为亚洲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同时获得国家独立。30多年前,两国经济大致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两国差距逐渐拉大。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也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促使金融与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