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黄金时代(2)

大抄底 作者:吴比


低迷的资本市场吞噬了中国企业大量的财富,导致中国企业资金链紧绷。不过,更让企业尴尬的是,不仅从资本市场上“淘不到金”,贷款吃闭门羹也是家常便饭。有了次贷危机的前车之鉴,为抑制中国经济过热,避免出现泡沫破裂的险情,从2007年底,中国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在接二连三的政策猛药下,中国过热的经济逐渐降温。同时,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变成了羊肠小道,很多企业贷款无门,站在紧绷的资金链上不知所措。

屋漏偏逢连夜雨,人民币也在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实力,但也让出口导向型企业倍感担忧。从2005年7月21日到2008年7月21日,仅仅三年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累计升值幅度就高达21%。美元不值钱了,外商们开始退避三舍,寻找更为廉价的“印度制造”、“越南制造”等,“中国制造”广阔的全球市场深受影响。

金融危机、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低迷、融资困难等一系列拦路虎挡在中国经济的爬坡路上。大批的企业无法承受危机之重,撑不下去的一大片,勉强撑着的也是“缺钱,更缺信心”。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5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仅深圳就关闭企业903家。

中国企业在环境巨变中一样遭遇了被大规模“血洗”的厄运,许多企业在破产的边缘徘徊。或许会有人质疑,这哪里是黄金时代,这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破铜烂铁”时代。

面对半杯水,悲观者说,“真倒霉,只剩下半杯水了”;乐观者却说,“太好了,还剩下半杯水。”对于在中国能够独善其身并有实力抄底的企业,则是抄底的“黄金时代”。

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教授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后来居上的工业化国家,不论是19世纪的美国还是20世纪后期的韩国,每个国家都产生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产生这样企业的后来居上者。”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点出了中国企业的死穴――重量变轻质变,缺乏自主品牌,技术含量低,以低成本优势追逐世界市场。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生产了全球最廉价、最多样的商品,无穷无尽地吸纳着世界各地的基础材料,可是在行业标准制订和价格博弈中却缺少话语权。于是,一旦世界经济稍有风吹草动,中国竞争力差的企业就会弱不禁风,难以过冬。

因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企业如此的成长路径,尽管习以为常,但必须得到改变与成长。“成长的欲望是每一棵参天大树共同的种子,而成长的道路则千变万化。”中规中矩、以集腋成裘的方式成长,是最稳妥也是最慢的成长方式;抄底则是以超常规实现成长的方式,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中国企业与世界大师级企业的距离,成为中国企业实现三级跳的最好跳板。

放眼望去,抄底的机会很多:金融危机、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对中国弱势企业的包抄之势,为在国内抄底提供了机会;而金融海啸中风雨飘摇的国外经济,则为在国外抄底提供了机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