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中国最古老的钱产于海南(4)

说钱 作者:卢晓刚


把一串贝币穿好,挂在腰带上,你看,这两边垂下来的钱,是不是就是个“朋”?至于每串多少枚,后人不大清楚,古人常说“五贝为朋”,不过现在一般认为是10枚贝为“一朋”。

《诗经》就提到过这个“朋”。在《诗经?小雅》里有一句:“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里的“锡”字是“赐”的异体。这诗是说:一个学生,去见老师(君子),老师赏了他一百“朋”钱。在古时候,这是数量惊人的厚礼。古代人真是不可琢磨,收学生,还有倒搭钱的!

一串钱,垂下来两边的数量一样,价值一样,这就是“朋友”这个词的词源吧。成语说“朋比为奸”,也是这个意思,两人一样坏!

朋,原来是来自钱。

是啊,发展到今天就更是了,没钱,还能叫朋友吗?

再多的海贝也不够用了

商王武丁,宠爱他的女人,在她死后用一大笔钱随葬。这说明,自古以来爱情就有价。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是80后,是现代人,跟你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有什么关系?”

哦?你再说一遍。

听着,我问你:你跟你最亲爱的人在亲热的时候,激情耳语时,你叫她(或他)什么?

“宝贝!我的宝贝儿啊!”——是不是?

什么叫“宝贝”? 宝贝就是热带海洋里的单壳贝类。这不就是古代的钱吗?

宝贝,就是贝币,是那种又大、又饱满、又漂亮的高品级贝类。那你不就等于在喊:“钱啊!我的钱啊!”

好,算你狠,你不用中文,用英文:“我的baby啊,我的baby!”那我听着更直接了:“我的‘贝币’啊,我的‘贝币’!”

别笑。爱情真是无价的吗?跟金钱无关吗?无关怎么会扯出“宝贝”来?

你看,无论我们谁,只要是在中国文化中长大的,都避免不了文化遗传,无论你自觉还是不自觉。

贝币的使用,是在中国早期文化形成阶段,因此它的影响源远流长、烙印深刻。

不过,大量使用贝壳,终于使得这种海产品供不应求,估计海南那边资源已经枯竭了。经济发展了,货币却跟不上,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到了殷商后期,渐渐出现了“代金券”——仿贝币的铜币。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但不等于后来的铜钱,它是用青铜做成贝币的模样,也是枣核形状,有的还有齿缝。只有这样,人们在心理上才能接受它为一种货币。

这也是一种文化心理传承。铜在当时虽然是较为贵重的金属,但毕竟还不能和海贝比。

现代也有这样的例子。1984年的时候,新成立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曾向社会发行每股面值50元的股票1万股。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发行的第一张上市股票。这种股票的样子,就设计成跟钞票差不多,人们才容易承认它的价值。

此外,到了西周时期,除了贝币仍是主要货币外,人们也使用铜块做货币,它的价值大小,要用秤来称。因此,这种铜疙瘩(当时叫做“金”),是我国最早的“称量货币”,也就是货币的价值要按照重量来计算了。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江苏的古吴国遗址就多次发现过这类铜块。1983年在河南洛阳、陕西的西周墓中,也发现过随葬的青铜块。这些,都是金属货币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前奏曲。

总之,贝币的出现,跟商业开始发达有关;而金属货币的冒头,也跟当时的商业发达程度有关,还跟当时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有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