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篇 咱们的“黄金时代”来自楚国(5)

说钱 作者:卢晓刚


不同国家的的钱币,也不能自由流通,又要兑换。

这时候除了唱主角的铜币之外,同时流通的,还有珍珠、玉器、贝币、金币、银饼、锡块,它们和铜币之间,都要有严格的兑换率。

战国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少量银币。在河南省扶沟县的古城村,就发现过18枚银质的布币。虽然出土银币的案例极少,但说明那时候已有银币。

同时布匹也作为实物货币在继续流通,诗经《卫风?氓》里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的就是拿布匹去买东西。而且各国的布匹多宽多长为一匹,都不统一。

这样一套复杂的兑换率体系,恐怕仅仅长一个脑袋都记不住!

那时候的国君,甚至也有在货币兑换上做文章的。魏国著名的改革家君主魏惠王,在首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后,就发行了一套特殊的“外贸币”,比国内发行的铜币分量要轻,专门用于“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

这种特殊的外贸货币,不仅重量比面值要轻,而且含铜量也低。

大梁那时候是商业中心,商誉很好,不怕各国商人不来做贸易。魏国在进口商品时用外贸币支付,货币成色不足,就等于压低了人家的价格,占了人家的便宜。

这样混乱的货币状况,再加上关税壁垒、战争频繁,那时候做国际贸易的商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赔个底朝上!

历史证明,凡是经济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出面来解决。

最后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的政治人物,就是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现在一般都把他的动机解释为代表“地主阶级”,想建立大一统帝国,以促进生产力。其实,他不消灭六国,“地主阶级”也照样从事农业生产,而最急于打破诸侯分割局面的,莫不如说是商人阶层。

早在春秋时,商人就已经很有政治影响力了。《左传》上说,晋国的商人“能用金玉装饰车辆,衣服上有好看的花纹,能向诸侯行贿”——官商勾结,早已有之!

越国的范蠡在弃官经商之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乖乖,三次赚到了一千斤金子!当时人都尊称他为“陶朱公”,后人更把他尊为商人的祖师爷——这是商界的孔子。

孔子的弟子子贡,往来于齐鲁之间经商,所到之处,国君都和他行平起平坐之礼——可见有钱就是大爷。

那时候的群众,也就是所谓的“小人”,经商的更是遍地都是,连孔子都肯定了他们脑袋瓜聪明,说“小人喻于利”。

这里的“喻”,是通晓之意,他是说:“人民群众真懂得赚钱哪!”到后来,不知怎么的,人们竟把它理解成一句贬义的话了。

这样大的一股群众力量在推动,500年间水滴石穿,最后终于接近了目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谁来统一只是历史选择的问题。

请问,是谁把秦始皇的父亲公子异人护送回秦国去登王位的,是谁辅佐年幼的秦始皇坐稳了国君宝座的?是谁在秦始皇扫灭六国过程中出了大力的?是大商人吕不韦!

——这是偶然的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