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篇 理想主义者王莽的货币幻术(5)

说钱 作者:卢晓刚


贫困,这就是受贷者的天然资格。

贷款,目的就是要扶助穷人。

无论西汉的“赈贷”、还是王莽的“赊贷”,都是带有赈济色彩的。实在还不上款,就会“弃责”,由政府来买单。

而现代银行所乐于做的,却不是扶贫、是“扶富”,大概最愿意贷给开发商。所谓的抵押物,也大多都是扯淡,是一些经过“膨化包装”的低质资产或根本就是虚无。就这样,银行宁肯让大宗贷款变成呆账坏账,也不肯洒一点点雨露给嗷嗷待哺的穷人。

古人的视角和今人真是有天壤之别!

民为载舟之水。赈贷,就是不能眼看着水都干掉。

——这难道是一件羞于见人的事吗?

从史书上看,王莽执政时期贯彻了他的赊贷政策,大力开展了信用贷款业务,让没钱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能够借用官府的钱来发展生产。

只不过当时货币混乱、社会动荡,王莽的一片好心,有多少是能够落实到基层的,不得而知。

王莽的政绩,究竟掺了多少水分,我们暂且不去管他。起码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汉末期古人对信贷的运作,已有成熟经验。

汉代是我们民族从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的时代,金融、财会业务也是这样。

顺便说一句,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算盘,就是在汉代发明的。东汉数学家徐岳的著作《数术记遗》里,就详细记录了算盘的样子,并第一次提出了“珠算”的概念。

最初的算盘,是没有横梁的,上下珠用一条绳子隔开。

算盘的来历,来自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老祖先发明的“算筹”(竹签),这是人类史上最早的计算工具。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把算盘,就存放在台湾的台南市城隍庙里,长度有4米,每颗珠子重半斤。

我们的古人,确实很聪明,不服不行。

王莽就是聪明人中的一个,只不过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下场比较可悲。

他惹怒的人实在太多了,豪强恨他,农民恨他,商人因为他屡改货币,简直没法正常做生意了,所以也恨他。当时的农民大起义,实际上是全民大起义。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要掀翻他统治的绿林军进抵长安。王莽没办法了,竟然驱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挡。那囚徒军可是好摆弄的?一过渭桥,立即哗变,一窝蜂掘了王莽的祖坟,烧掉了皇家的祖宗祠堂(九庙)。

长安城中的市民也趁机暴动,和城内变兵一起攻入皇宫。这时候,积压多年的怨恨谁也挡不住了,人人想的是杀王莽!

到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躲避。渐台是宫内一高台,高20余丈,建在太液池中。

很奇怪的是,愿意跟他一块儿死的,居然有公卿大夫、宦官、随从1000多人——这也是历朝亡国皇帝中很少见的。

乱军冲入大殿中,高呼:“反虏王莽安在?”有美人走出房间说:“在渐台。””众兵立刻赶到渐台,把高台团团围住。台上起先还能放箭抵挡,后来箭用光了,双方展开肉搏。杀到最后,台上的将领和一群侍卫全部战死。

有个叫杜吴的水果商贩,因为王莽三番五次地改货币,闹得他生意上一塌糊涂,一股火上来,也跟着造反队伍冲上渐台,提着刀窜来窜去。他看到有一位衣衫华丽的大官躲在一间小屋里,不由分说,上去一刀就给剁了——这人就是王莽。

但杜吴不知道自己杀的是谁,只取下了王莽身上的绶带。

有个参与兵变的校尉公宾就,据说是个义军间谍,见了绶带,知道是天子佩戴之物,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问清楚后,立即找到了王莽尸体,割下头颅。

因为杀王莽者可得赏,一群士兵便疯了似地围上来,眨眼之间就将尸体肢解。

王莽的头被起义军悬于街市,愤怒的群众纷纷向其掷石头,还有人竟然吃了他的舌头——你上台以前说得太好听了,你上台以后又做得太差劲了。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被人吃掉舌头的,也就他一个。

王莽的结局,令人慨叹。我们第一个大帝国秦朝的皇帝,是商人扶起来的,现在商人又杀掉了一个开国皇帝,谁说商人不讲政治?

王莽的瞎胡闹,没给后世留下什么好名声,倒是他发明的特种货币“金错刀”,留给了诗人无尽的想象。东汉的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就有诗云:“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金错刀,成了上佳的定情物。

后来,杜甫、韩愈也都有诗,提到过这个浪漫之极的“金错刀’。

世事变迁,到了今天,美人不可能再赠你金错刀了——她图的什么呀?要是反过来,你送她几把金错刀,倒还差不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