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篇 且看大唐“元宝”究竟是何物(3)

说钱 作者:卢晓刚


实行了8年之后,工部尚书苏孝慈看不下去了,上书说:公廨钱发下去之后,各级官员就一个心眼放高利贷,“惟利是求,烦劳百姓,败损风俗。”(《隋书》)

这话的意思,咱们都能领会,说得还是相当克制的。什么叫“败损风俗”?是当官的家里,窖藏不知又增加了多少吧?

隋文帝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又观察了3年,发觉确实不行,才下诏禁止用公廨钱放贷取利,而投资经商还是允许的。

总体来说,大隋朝的开国气象很恢弘,给咱们民族争了气。虽然它很短命,白白给后来的大唐做了一套嫁衣裳,但它的功劳、它的教训,我们都应该记住。

开一个国,不容易,要死很多人;但败掉一个国,却很容易,而且会死更多的人。

葱岭之下有一个神秘古国

在结束隋朝、开讲唐朝之前,咱们还要交代一个不能忽略的国家——高昌国。

这是个西域古国,也是咱们古代华夏大家庭中的一员。

这国家,大家不免有点陌生,其实它和中原渊源甚深。它的位置,就在今天新疆的吐鲁番东南、著名的火焰山下。这里是古代西域的一个交通枢纽,也是出葡萄美酒的地方。

这个“高昌”,与汉朝大有关系。西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士卒,携带家属前往那个地方屯田,且耕且守,算是古代的“生产建设兵团”吧。

汉元帝时,又在当地修建了军事壁垒,成为汉朝在西域的政治中心。因为那地方“地势高敞,人庶昌盛”,所以称作高昌壁,又叫高昌垒(见《北史?西域传》)。

高昌之名,由此而来。

西晋的时候,高昌升格为郡。后来北方闹起了十六国,高昌也还是郡,先后属于其中的五国。到公元460年,一个叫柔然的民族攻破了高昌,立了一个当地人为王,这才建立了高昌国。

后来高昌国更换了四个政权,其中有三个王族都是汉族人,最后一个叫麴氏高昌。

高昌是个小国,在几股强大势力的夹缝中生存。麴氏高昌原先是依附突厥的,隋朝一建立,它就感到亲近,立刻投向了隋朝。

当时的国王鞠伯雅,曾两次入隋朝贡,他的儿子鞠文泰随父第一次入隋后,就留在了洛阳和长安没回去,算是留学吧。

高昌国跟隋炀帝的关系很铁,还出兵协助过隋炀帝攻打高丽。

在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上,就记载着高昌国在金融方面的情况。

高昌国人所使用的货币,包括金钱、银钱和铜钱三大类。麴氏高昌自己也铸了钱,叫做“高昌吉利”钱,和中原、西域的其他钱币一起流通。

这种“高昌吉利”钱,有大、中、小等多种版别,钱质上有红铜和青铜两种,钱体厚重,钱文为隶书,顺序为旋读,背面无文,铸造水平相当高超。此钱于1928年曾在吐鲁番出土一枚,迄今存世大概也就两枚,堪称火星级珍宝。我等小民,不说它了也罢。

高昌国所用的银钱,比较有特色,最轻的是半文,最重的有好几百文。

在出土文书中,还有一些随葬的财物清单,看那上面记载,有的随葬品竟然有金钱万文、银钱百万文。——这高昌国难道个个都是超级富豪?

先不用惊讶。

据专家考证,这不可能是真的。谁也不会把钱这么糟蹋,估计是象征性的数字,数字的大小,可能与墓主生前的富裕程度有关。

高昌国人确实很聪明,这一点超过了现代人,为了表示对已逝亲人的孝敬,往清单上填点大数,就成了,连纸糊的别墅、小车和小姐都全免了。

隋灭以后,高昌国不知怎么的,跟唐太宗不大对脾气,与突厥又搞到了一起,严重威胁丝绸之路的安全。唐太宗哪里吃你这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派大军灭了高昌国,在那儿设置了高昌县。

此前,玄奘西行取经就路过高昌。

当年玄奘走到相当于今天的哈密一带,高昌国王专门派人把他接了过去。高昌原不在玄奘的计划行程中,但高昌国王却执意邀请他去。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个国王,就是当年在洛阳留学的王子鞠文泰。鞠文泰虔信佛教,见到玄奘后,感觉相见恨晚,立刻与玄奘结拜为兄弟,还要把玄奘留在高昌,做他的精神导师。

国王的态度非常坚决,说:“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

葱山是什么山?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可见鞠文泰是何等真诚。

这可给玄奘出了大难题,取经大业难道就这么半道泡汤了?他一连三天绝食抗争,到第四天上,鞠文泰只好答应放行。

这位颇有性情的高昌国王,还为玄奘提供了数量惊人的物资,足够在往返路上用20年的!这些物资里,就有西域一带通用的货币,计有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钱,还有绫绢等五百匹。

最重要的,是高昌国王还给西域各国的国王写了介绍信,说要去西方取经的,是我的弟弟,请多照顾。

——玄奘的取经路,从此之后就走上了坦途。看来《西游记》里说唐僧过火焰山一节,还真不是完全瞎掰。

这个消失了的高昌古国,太令人神往了!《全唐诗》第878卷收录的第二首诗,就是一首《高昌童谣》,全文是:

“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

言为心声。

这高昌国的人,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