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节 摩根:靠债券发了家(5)

资本奴役全人类 作者:朱雪尘


开始,J.P.摩根并不急于发行公债,而是不断向美国的报界和新闻界施加影响,频繁参加新闻界举办的各种聚会。在各种场合,J.P.摩根不断?头露面,并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战局的变化侃侃而谈,实际上则是通过自己发表的演讲,再通过新闻界让人们看好购买国债的利益所在。由于J.P.摩根高超的演说才能,鞭辟入里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新闻界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他的主张和言论也不断地见诸报端,发行国债的条件就这样日趋成熟。而这也成为利用公共关系造势,从金融获利的经典案例。

万事俱备后,J.P.摩根开始行动了。他从缅因州到弗吉尼亚州,从纽约到加利福尼亚州进行了一系列慷慨陈词的演讲,煞有介事地大讲爱国主义,主张每个人都要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贡献力量,而?自己也在一路演说的同时慷慨解囊。在报界的推波助澜下,J.P.摩根发行国债的活动异常顺利,奇迹般地为美国政府发行了2亿美元的公债,而他自己在从政府那里获得了一大笔发行费,还俨然成了美国的民族英雄。J.P.摩根掘得了满满的第一桶金。从此他也昂首阔步地向新的目标迈进。

恐怕事情往往是这样,当大金融家们或者大学者们说什么的时候,的确需要想一想,这种爱国的情怀是不是真的是出于爱国,还是爱财。往往公众的情绪就是这样被金融家们所调动的,做大生意的人第一要务就是造势,而在股票市场,炒作某一概念,让大家认同这个概念的时候,正是这些人大赚特赚的时候。

1871年,经过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革命,法国政局一片混乱。成立于法国西部加伦河畔的波尔多临时政府首脑梯也尔给J.P.摩根的父亲J.S.摩根拍发了紧急电报,让他赶到托文城去,越快越好,有要事相商。J.S.摩根火速赶到了托文城,会见了梯也尔的密使。原来梯也尔想让J.S.摩根包销国债,金额为2.5亿法郎,约合5 000万美元。5 000万美元在当时是个相当大的数字,美国从法国手里买下的路易斯安那,整整214万平方公里,不也才1 500万美元吗?老摩根决定承购这笔法国国债,他指示在纽约的J.P.摩根接受一半的国债在美国消化掉;但鉴于一个人承担如此大的一笔数目可能负担过重,老摩根想到一个新点子——成立辛迪加(联合),也就是把华尔街上大规模的投资金融公司集合起来,成立一个国债承购组织,共同承购国债。J.P.摩根觉得父亲这个想法非常绝妙,立刻着手去实行。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各机构分摊风险,来消化掉那2 500万美元的国债,这确实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刨意的想法。

然而,正当J.P.摩根拼命努力时,他的努力遭到了舆论界的抨击。《伦敦经济报》这样评论:“发迹的美国投资家J.P.摩根承购法国政府的国家公债。承购者想出了所谓的‘联合募购’的方法来消化这些国债,并声称这种方式能将风险透过参与‘联合募购’的多数投资金融家,逐级地分散给一般大众,而不再像以往那样集中于某个大投资者手中。乍一看来,似乎因分散而降低了风险性,但其实假如经济恐慌一旦发生,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就快速扩张,有如排山倒海一般,反而使投资的危险性增加。”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或许我们也该对这次导致世界经济倒退的次贷危机做一个重新的审视,手法是多么相似,通过复杂的打包创造出的金融衍生品,分解开来兜售给大众,而这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设计是否真的可以让我们远离风险呢?答案是否定的,危险本身就存在,并不因为金融手段而可以避免,同时,由于杠杆的作用,却放大了这种风险,而肯定赚钱的则是华尔街如J.P.摩根一般可以瞒天过海的金融大亨。分散的风险只是分散了这些金融家的风险,而所幸的是,那个时候还没有金融杠杆。

在纽约舆论界也有类似的评论。不管评论是褒是贬,一个青年投资家引出这么大的话题,对摩根知名度的提高是一件好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