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纽黑文丑闻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 作者:柏阳


杰克真正踏入美国经济舞台中央的20世纪初期,正是一个充满变数、危机四伏的年代。“摩根”成为了1912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的焦点、发烫的热词!就好像奥巴马选举时言必称的“伊拉克”、“金融危机”一样。声势浩大的反托拉斯运动,并未因皮尔庞特的离世而偃旗息鼓,恰恰相反,政客、媒体、公众不断将其推向新的高潮。

皮尔庞特时代的“摩根”,其所代表的野蛮的压榨、残酷的并购、杂乱的工厂、华尔街上永无休止的欺骗、争斗,甚至暗杀,以及昙花般起起落落的虚幻繁荣、泡沫假象,人们已经厌恶到了极点。

美国公众将矛头对准了摩根。

杰克在写给合伙人维维安 史密斯的信中流露出了焦虑和不安:“在人们心中,曾经的救命恩人摩根,转瞬间已经化身为避之不及、嗜血成性的食人猛兽。”

杰克背后时时感到凉意。尽管外人看来,皮尔庞特高大、威严,但杰克清楚地知道,皮尔庞特所统领的摩根财团仍摆脱不了原始的家族气息、江湖气质,下辖的企业也因缺乏过硬的管理团队而尚显羸弱。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但是,作为摩根财团唯一的家族继承者,杰克没有选择,没有退路。他所能做的,只有直面挑战。

接手金融航母摩根财团时,尚未从丧父阴影中走出来的杰克,便马上要应对一个棘手的难题——纽黑文铁路公司丑闻。

纽黑文铁路的全称是纽约—纽黑文—哈特福德铁路公司。早在19世纪初期,约瑟夫(皮尔庞特的祖父)便成为了是纽黑文铁路最早的投资人之一,朱尼厄斯(皮尔庞特的父亲)也在这家铁路公司的董事会里担任了人生的第一个董事职务。可以说,纽黑文铁路与摩根家族渊源极深,关系密切。

正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家族情,令皮尔庞特对纽黑文铁路欲罢不能。1892年,皮尔庞特进入纽黑文铁路公司董事会,成为其幕后掌舵者和金融代理商,对公司的运营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从此,纽黑文一跃成为摩根财团在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的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等六个州)展开铁路资本运作的中枢。

皮尔庞特长袖善舞、资本腾挪,短短几年时间,就用手中的资本魔杖将纽黑文铁路公司打造成一颗冉冉升起的铁路新星。

皮尔庞特初入董事会时,纽黑文铁路公司运营铁路线仅为508英里(约合为818公里),公司资本2500万美元;7年之后的1899年,公司资本就达到令人咂舌了8048万美元,铁路长度以几何级数增长至2017英里。

由于纽黑文铁路公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巨大,人们将它称为新英格兰地区的“无形政府”。

可是,到了1913年,公司资本在达到惊人的亿美元的同时,运营铁路的长度却不升反降,只有1997英里。

人们不禁要问,纽黑文铁路“摩根化”的高速发展,有真实业绩支撑吗?

答案当然是“没有”!

纽黑文铁路的高速扩张的主要手段是疯狂砸钱,“吃掉”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在接连吞并、整合铁路公司的资本化过程中,纽黑文铁路逐渐膨胀成为一家体型硕大的控股公司,旗下子公司多达336家,雇员超过12万人。

沉重的负担也在一点又一点地蚕食着公司的优质资产。最终,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来气的纽黑文铤而走险,选择了虚假交易、财务造假这条不归路。纽黑文成立了数百家“皮包公司”,连蒙带骗地把一些不知内情的雇员“提拔”为“公司”管理者,定期稀里糊涂地签订些“合同书”。

就这样,通过这些虚假的财务迷局、资本化的金融迷宫,以及各关联公司间频繁的证券交易,纽黑文和摩根获得了所谓的“双赢”——大量的“利润”和证券承销“佣金”。

但这一切,仅仅是迷惑人们眼睛的“海市蜃楼”。

外表光鲜亮丽,可手指头轻轻一点,便会原形毕露。

捅破这层窗户纸的人,叫布兰代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