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1886:环球金融大恐慌

汇丰帝国 作者:刘诗平


汇丰银行是乘着金融热潮的风帆,先后在香港和上海开始营业的,然而随即它就受到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严峻考验。

在汇丰银行成立之前的五六年间,英国金融业迅速膨胀,香港和上海同样出现了一个昙花一现的银行创设高潮。

在英国本土,1860~1865年间,包括银行、贴现公司、金融信托公司在内的各种金融企业的数目和资本直线上升;英国殖民地银行也急速膨胀,1862~1865年的四年间,先后诞生了19家银行。单是1864年登记的殖民地银行就多达7家;在香港和上海,这几年新设的英资银行,同样如雨后春笋。首先是1861年汇川银行进入香港、上海,接踵而来的是1864年利华、利生和利升三家银行的开张。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在19世纪60年代前半期,印度的棉业出现了一个投机的热潮。由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美棉输出受阻,使一向惯用美棉的英国棉纺织业转而趋向印度棉花,印棉价格随即暴涨。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棉花市场,一时成为英国大小资本家投机的对象。而在棉花价格由每磅两便士猛升到七便士的1865年,上海商人对棉花也同样趋之若鹜。据史料记载,这一年仅从上海载运棉花到英国去的船只,就多达250艘。

棉业投机带动着金融投机。19世纪60年代前半期在上海成立的英资银行,正是这样的一批银行,它们打着一两百万英镑资本的招牌,金库中却空空荡荡。像利华银行名义上虽有200万英镑的开办资本,但实际上却是由另一家投机公司的股票升水构成;利生银行名义上的资本同样是200万英镑,但实收资本只有17万英镑,连额定的1/10都不曾达到。

以上是国际背景。就中国本身而言,上海早已成为中国第一大通商口岸城市,其他更多商埠的对外开放,与上海的联系也在日益加强。而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苏松一带地主豪富纷纷涌向上海,银元大量流入,房地产价格飞涨。无节制的孟买棉业热潮的影响,加上上海等对外商埠的金融升温,所有这些,已经酝酿成熟了一个投机的环境。

当1864年上海进入金融投机活动高潮时,几乎没有一家外资银行不从事汇兑投机业务,上海金融市场“没有一夜得以安宁”。汇率波动异常剧烈,利率同样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之上,从来不曾低过12%,经常是18%、24%乃至36%。

银行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银行股票大幅升水,股价节节上扬。新成立的银行自不待言,如利华银行刚一开办,一张面值10英镑的股票,市价高达25英镑,升水150%。老银行的股票同样备受追捧,如有利银行的股票,每股面值25英镑,最高市价达70英镑,升水近200%。麦加利银行的股票,每股面值20英镑,最高市价达46英镑5先令,升水也在一倍以上。其他像丽如银行的股票升水70%,汇隆银行的股票升水40%……

但是,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震撼欧洲的棉业危机开始了。

伦敦首当其冲遭受沉重打击。1866年4月,伦敦贴现公司和巴奈特银行先后倒闭。5月10日,“在英格兰金融界享有最佳声誉”的阿弗伦特 加奈公司宣告破产。随后,危机以料想不到的速度和猛烈程度继续肆虐。1866年一年之内,一连倒闭了17家银行。

伦敦的阴霾迅速笼罩了东方市场。在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孟买,包括孟买银行在内、资本共计1 200万英镑的12家大小银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倒闭。

1866年,香港、上海出现被割占或开埠20多年以来的首次金融大恐慌。在金融狂潮中成立的汇川、利华、利生和利升四家英资银行齐齐倒闭。此前进入上海的汇隆银行,也未经受住风暴的袭击而坍塌。一年前还在扩充资本的呵加剌银行同样负债累累,其上海分行在当年7月一度停闭。以前大幅升水的银行股票,此时无不掉头向下,就连景况最好的有利银行的股票,也由70英镑猛泻至33英镑,股价蒸发过半。

经过1866年的大浪淘沙,在香港和上海能够继续维持生存的,只剩下了5家银行―3家老牌英资银行:丽如银行、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以及1860年成立的法兰西银行和新成立不久的汇丰银行。

汇丰是幸运的。因为其发起人实力雄厚,又有香港殖民政府的支持,以及自身没有出现重大的财务危机,因而新生的汇丰经受住了这场风暴的

考验。

然而,汇丰并非没有遭受打击,尤其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汇丰银行重要的支柱之一宝顺洋行的坍塌,不仅在香港和上海商界产生巨大震撼,更给汇丰造成了巨大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