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吕后称制功臣忍(13)

文景之治 作者:史杰鹏


所有的障碍都清除了,现在屠夫们计划着怎么分赃了。

首先,要商议立谁为皇帝,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功劳很大的齐王刘襄,因为如果不是刘襄首先起兵在山东鼓噪,吕氏不会手忙脚乱到让敌手有可乘之机。但是他们经过仔细思考,发现刘襄的外家驷钧以凶暴闻名,如果立刘襄为帝,以驷家这样的品性,将来难免也会重现吕氏专权的景象。于是经过再三抉择,他们选中了高祖的儿子代王刘恒,因为他的母家薄氏出身低,比较善良,而且刘恒本人人品不错,也没什么后台,立为皇帝不会过于嚣张。于是他们决定,征代王进京,立为皇帝。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

在结束吕后时代之前,还是应该总结一下吕后的政绩。

其实在专制时代,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东西,总是比我们的日常生活要变态和残酷,这是因为历史总是记载那些惊心动魄的大事,这些大事常常导致血流成河,让它的介入者痛苦不堪,但很多时候对我们普通百姓却没有多大的影响。刘邦和吕后杀韩信、彭越、英布,接着杀三赵王,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除非因为这个造成了军阀混战,否则尽管宫廷中刀光血影,普通百姓还是波澜不惊的。在专制时代,由于民智未开,思想钳制的痛苦一般人也根本感觉不到,只有那些有文化的士大夫,才会拿过去和现在比,才会思考社会形成和国家机器为什么要建立的问题,或者说是徒增烦恼。普通百姓一生下来,就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他会觉得所有的秩序都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为此杞人忧天。因此,吕氏的残酷,完全不会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相反,史书上也承认,在惠帝和吕后执政的时候,社会财富仍在不断积累,GDP仍在高速增长,一般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政府采取的政策是清净无为,不多干涉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人是天然逐利的动物,除非政策残酷得让他们觉得辛勤劳动一年会入不敷出,或者社会动乱得让他们觉得朝不保夕,否则他们一定会主动积极劳动。何况由于传统原因,中国人又一向逆来顺受,勤劳刻苦,一个朋友告诉我,曾经有一个印度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这么勤劳,却大部分仍旧贫穷。我们印度固然穷人很多,却都是咎由自取,因为他们实在太懒,只要稍微勤劳一点,往往都家境殷实。”朋友无言可对,贪官污吏到处插手,百姓再勤苦又能如何呢?可以说,在惠帝、吕后时期,正是由于官吏插手少,百姓财富增长快。另外,在汉朝建立之前,由于连年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财富基数低,相比之下,生产一恢复,就显得财富增长速度很快,这也是一个原因。

至于惠帝、吕后时期政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这么几点:

(1)进一步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不扰乱民间生产。

(2)优赏大臣。惠帝刚即位,就下诏给中上层功臣和官吏许多优待政策,比如赐钱赐爵,犯法可以不戴镣铐,判刑可以比普通人减一等,其中理由当然比较冠冕堂皇:“官吏是为老百姓而设的,给官吏增加俸禄,也是为了老百姓。因为他们俸禄够用,则不会贪污。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如果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的,家里只纳军税,其他全部减免。二千石以上官吏都只纳军税,其他减免。”

(3)百姓犯死罪的可以通过买爵三十级赎免,每级爵位二千钱,只要花上六万钱,就有逃生机会。显然这违背了法律的公正,但汉初人口少,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又可以增加人口。

(4)惠帝四年,废除了《挟书令》,这是文化思想界的一件大事。自从秦朝颁布《挟书令》以来,民间除了“工科”书,比如卜筮、种树、农业、医药书,其他人文社科类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觉得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只限于理工科大学。因为搞技术的知识分子头脑比较简单,只会干活,不会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不会发表一些“邪说”影响百姓思想,从而危及统治。秦朝的焚书坑儒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耻辱,也是一切专制王朝非常热衷的伎俩。那时的规矩,只要一项法律没有明文废除,就仍有效。惠帝既然正式废除《挟书令》,很多偷藏了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像草木发芽一样纷纷涌出,形成了汉初思想一度繁荣的局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