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匈奴嚣张我仁政(10)

文景之治 作者:史杰鹏


虽然把长安的护卫安排得像铁桶一般,刘恒还是不大放心,有一天,他想亲自去视察犒劳长安周边的三支军队,先去了霸上和棘门,御车直驰入营门,主帅和大小将士都非常恭敬地迎接。刘恒坐在车上,不断地挥手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过足了领导瘾,刘恒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最后一站是周亚夫的细柳营。形势很不一样,营门口的军吏都身披重甲,手执锋锐的兵器,弓弩也拉满待发,气氛非常紧张。刘恒命令使者先去传令,说:“天子马上就要到了。”军尉应道:“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理会什么天子诏书。”接着,刘恒的车马像风一样驰至,而营门却像聋子的耳朵,对刘恒高贵的御车不理不睬,毫无让他进去的意思。刘恒不得已,只好派使者持节信传召主帅周亚夫:“我想进去犒劳军士,行不行。”

周亚夫这才下令:“打开营门。”

营壁的门老态龙钟地缓缓分开,刘恒的马车刚刚启动,军尉又跑上来警告:“将军有令,军营之中,马车不许驱驰快跑。”

刘恒只好命令御者按辔徐行,好像闲庭信步。到了营垒当中,周亚夫手执兵器,仅仅作揖,道:“身上穿了甲胄,不能行跪拜大礼,只能用军礼迎接陛下。”

这庄重的架式震惊了刘恒,刘恒身不由己地从车上站起来,脸色端凝,双手凭着车轼,让使者以皇帝的名义向周亚夫表达敬意,说:“皇帝敬劳将军!”整个巡视期间,刘恒就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周亚夫及其手下将士耻笑。在严肃的气氛中,一举一动都恭行军礼。好不容易犒劳完士卒,刘恒大大松了一口气,吩咐御驾:“回宫。”

小心翼翼地出了军营门,刘恒身边的大臣个个惊叹,没想到周亚夫这小子这么擅长作威作福,这么会制造紧张气氛,简直像个悬念大师。这时,刘恒也放松大胆地在旷野里大声感叹:“天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刚才的棘门和霸上军营,简直像儿戏一样,哪里能够打仗?那些将军都可以一战而擒,只有像周亚夫这样的,才能让敌人闻风丧胆啊!”于是对周亚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了一个月,匈奴人抢掠够了,满足地退出了汉朝边塞,长安消除了警报,三将军的军营也全部罢除。刘恒立即召来周亚夫,拜他为中尉,主管长安北军全部兵马。第二年又拜他为车骑将军,并告诫太子刘启:“周亚夫这家伙可是个人才啊!今后天下没事就罢了,一旦天下有事,你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去为你征战,绝对没错。”

刘恒的确是个很宽宏大量的人,要是换个昏君,像周亚夫在细柳营那样的做派,不但别想升官,恐怕还要撤职,可是刘恒就能慧眼识英。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周亚夫的老爸是故太尉周勃,是刘恒一直提防的功臣集团首领,按理刘恒应该对周亚夫有所顾忌,可是他没有,就这点也可看出他响当当的明君素质。相比之下,刘恒的儿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就差多了,景帝的确听了老爸的话,任用周亚夫成功地平定了七国之乱,但后来又因为周亚夫屡次谏诤,将之下狱处死。这家伙的心胸比起刘恒来,可要差得远了。

刘恒如此优秀,可惜天不假年,后元七年,也就是在视察完细柳营的第二年夏六月己亥(1日),刘恒在未央宫去世,享年四十六岁,正当壮岁,春秋鼎盛,非常可惜。死之前他下了一道遗诏,比较感人,我们在这里也欣赏欣赏:

我曾经听说,天下万物萌生之后,一定会走向死亡。死亡是天地间必然之理,有什么值得哀伤的呢?现在世人都乐生厌死,一旦死了之后,又倾家荡产地厚葬,让活着的人更加贫困,这有什么意思呢?反正我是很不以为然的。况且我一向不够明智有德,对百姓们没有丝毫帮助。现在要死了,又让百姓们穿着重孝为我哭泣,大热天的,不是太遭罪了吗?而且又加重了我德行的欠缺,这对得起天下吗?我本人可谓渺小得不值一提,有幸当上皇帝的二十多年来,仰仗天地之佑,社稷之福,总算天下安宁,没有兵燹之灾。我资质鲁钝,常常怕犯错误,让先帝为我蒙羞,也常常觉得自己在位太久,怕死之前昏聩,会干出一些坏事。现在终于要死了,回思一下,庆幸自己没有犯什么大错,可以安然进入高皇帝的宗庙享受后世的供享,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还有什么可以悲伤的呢?现在我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命令天下官吏百姓,你们看到我这个命令之后,都只要穿孝服哭泣三天,就脱下孝服,干自己的事。不许禁止民间娶妇嫁女祭祀以及饮酒吃肉等喜庆活动。凡是参加我的丧事活动的,都不需要打赤脚,丧服带子不要超过三寸,不要给车子和兵器蒙上布匹,以免浪费。也不许征发百姓到殿中哭泣,以免扰民。在殿中按照礼仪应当哭泣者,都只能在早晨晚上规定的时间哭泣,礼仪完毕之后就停止,不许擅自哭泣。下棺埋葬之后,可以继续穿大功(五服中比较粗劣的麻服)丧服十五天,小功(比大功精细)丧服十四天,细布丧服七天,之后全部脱掉丧服。其他在这封遗诏中没有涉及的,都按照这个标准制定规则。把这封诏令布告天下,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我的心意。为我修筑的霸陵就依照原来山川的地理形势,不许花钱改建。让宫中姬妾爵位在夫人以下,少使(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以上的全部出宫回家,可以自由嫁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