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5 飞剪船队:鸦片贸易的制胜武器(1)

洋行之王 作者:刘诗平


05 飞剪船队:鸦片贸易的制胜武器

1833年,英国国会法案结束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特权,并于次年正式生效。在更大机会到来之前,在沿海贸易成功实践之后,渣甸?马地臣行决定以更大规模、更加系统的方式从事鸦片经营事业。

成功在于早作准备。在1831年3月10日的一封信里,渣甸写道:“我们的想法是,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到期后,很可能有各式各样的投机者加入贸易,这些人只是为了汇兑而不考虑收益,除非是大规模的经营,而且必须抢先对手一步知道消息。”

敢于冒险和先人一步,正是渣甸和马地臣在鸦片买卖上的成功之道。此时,不仅体现在拓展中国沿海鸦片销售市场上,也体现在运载鸦片的交通工具上――渣甸?马地臣行打造了一支往来于印度与中国,广州与东部沿海之间的极具竞争力的飞剪船队。

伶仃洋上的趸船,是常年停泊的“水上仓库”与鸦片基地。存储在趸船上的鸦片,由港脚船从印度远道运来。在以机器为动力的汽轮船出现之前,帆船在大海上航行,主要借助于风力的推动。在印度洋及南中国海,每年10月到第二年3月的东北季风,以及夏季的西南季风,主导着海上的航运。依靠这两种季风,每年港脚船在夏天来到中国,冬季驶回印度;也正是受季风影响,普通的港脚船一年只能到中国跑一个来回。

伶仃洋鸦片走私基地的形成和对华鸦片贸易的扩大,使鸦片商们愈来愈不满足于一年只到中国做一次鸦片生意。如果一年之中能来中国多跑几趟买卖,那将是翻倍的利润。尤其是每年新年之始,更是他们备感叹息的时候,因为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鸦片开市拍卖,此时鸦片价格较低,如能运到中国销售,获利一定丰厚。可惜此时正是东北季风劲吹之时,港脚船无法来华。在这种情况下,鸦片商们迫切需要新型船只的出现。再说已经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鸦片销售中挖到金矿的渣甸?马地臣行,也需要更多飞剪船的投入。于是,一种专为对华鸦片走私之用的新式船只应运而生,这就是鸦片飞剪船。

速度是成功的关键。在鸦片飞剪船方面,渣甸再一次跑在了其他鸦片商的前面。其中,“红海盗号”(Red Rover)和“仙女号”(Fairy),是渣甸最值得一提的两艘鸦片飞剪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