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摘下玫瑰色的眼镜(2)

应该读点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 作者:常青


这位奇怪的老人将这看成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边沁认为,快乐与个人受到的刺激以及个人的感觉成正比,影响人们的感觉因素很多,包括生理、心理、风俗习惯和天文地理等等,所以同一刺激引起的苦乐量往往因人而异。

今天通过现代化的仪器也证明了边沁的猜想,人们发现快乐的程度与人体内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有关,快乐的感觉能够通过如同血压计一样的“快乐计”来测量。

不过,边沁真正有价值的想法是将货币作为衡量快乐和痛苦的尺度。

尽管我们前面极力否认这个想法,但是除了货币,我们似乎连替代品也找不到。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增加财富就是增加幸福,这样可以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到处旅游,财富是满足欲望的灵药和付出努力的结果。

在边沁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不断修正了幸福的公式。

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效用/欲望的幸福方程,因此,研究幸福的量化问题时,不妨先把效用搞清楚。

哲学家说,效用是个人快乐的数学表示。

而经济学家说,效用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若干种商品后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进一步,当我们聚焦商品社会时,商品的效用因人而异,不同消费者在消费了同等数量的同一商品后,所取得的效用是不同的,各个有各人的感受。

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法登曾经深入的分析了人们的决策过程,在他的研究中,我们每一次选择都可以看做是在有限种可能中做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一个效用函数,而我们的目的就是使得效用最大。

比如我们在上班方式的选择上,步行、骑车、开车还是坐公交车,就是一个涉及多个特征的最优化问题,它包括的特征有:实际开支、行车时间、等待时间、舒适程度等等,人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对不同的特征进行权重,并以此对不同的出行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了今天是该开车还是坐公交车。

假定人们认为步行上班会比坐公交车辛苦2倍,那么如果能够减少10分钟的步行时间,人们宁愿花20分钟的时间用在等车和堵车上,可是如果堵车很严重的时候,走路10分钟就能到,乘车要花20分钟以上时,乘车的效用就下降了,就会有很多人选择步行。

为此麦克法登收集整理了庞大的数据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人们的情况,对各种特征的权重进行了研究,最终,他把我们“拍脑门”的过程演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分析理论,经济学上称这个为“个体经济计量学”。

按照这个研究成果,麦克法登甚至准确地估算出,1967年时美国普通工薪阶层的月工资是1000美元时,花在路上的时间成本大约每20分钟0.37美元,根据他的计算结果人们就能够依据自己的工资和上班地点的远近准确的选择交通方式。

这位执着的经济学家甚至用他这套研究方法评价了美国阿拉斯加州休闲资源的评价,分析结果再次证明了他的效用选择模型是正确的。

读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更加明白效用的差别会有多大。

不龟手之药

《庄子?逍遥游》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故事是这样的,宋国有一人家,世代以漂洗为业,会做一种保护手不龟裂的药。

一游客听说此事,愿用百金来买他的药方。

这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洗,也正不了几个钱,现在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以后,便献给了吴王。

正巧此时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药方使得吴军将士的手都没有被冻裂,战斗力大大提高,从而击败越军,吴王大喜,割地封赏了这位游客。

这个故事曾被多次引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资源用于不同的地方,其效用的差别非常大。

一副不龟手的药方,在百姓家中就是普通的药膏,但有人就会拿它获得封赏,成为诸侯。

这个故事还暗含了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效用的增加是交换的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