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 第三章(10)

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 作者:阚治东


我也没有看见尉文渊的晕倒,因为当时我最关心的是当天第一笔买卖是不是由申银证券公司抢到。前一天晚上,我把申银证券第一批进场的红马甲代表郭纯等人叫到办公室,密授他们利用“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争抢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后的首笔业务。我再三强调,这是历史性的一笔业务,要不惜代价抢到。

“成交了!”场内一阵轰动。工作人员宣布上海申银证券公司以每股35670元的价格买进海通证券抛出的真空电子股票50股,那时电真空股票的面值仅为100元。不少记者涌向6号红马甲郭纯,让郭纯实实在在地风光了一阵。晚上,我把郭纯他们请到公司,破例开了一瓶洋酒以示庆贺。

2008年12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追述了当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的情景:

阳光穿过半透明的穹顶,投射在汉白玉的罗马立柱上。两根立柱中间,摆着一面铜锣。尉文渊被一格一格的阳光笼罩着,他站在有80多年历史的弹簧地板上,他站在铜锣面前,奋力一敲——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了!时间是1990年12月19日。

中国股市第一锣由35岁的尉文渊敲响,其时是上海证交所的第一任总经理。敲锣的时候,他身边站着刘鸿儒、阚治东、管金生……

上交所开业,我与管金生(右二)、汤仁荣(左二)

文章转述了尉文渊的话,尉文渊认为当年成立上交所的条件还不成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左的思潮、计划经济的桎梏、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包括传统的意识形态——上交所成立没一项条件成熟”。但上交所必须成立,因为1990年初,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路线不变,国家提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在上海制定的浦东开放一揽子计划当中,就包含了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计划。

文章写到了尉文渊对上交所选址、装修等工作的回忆。刚开始的内部装修等花费居然是尉文渊借来的,“我向人民银行借了500万来筹建上交所,后来上交所收了会员费才还清了这笔钱”。中央财政和上海地方财政在当时都顾不到上交所,因为谁也没想到这是个划时代的东西。“交易所就像个野孩子,一开始冒出来自己闯,弄到后来才越弄越大。”

事实确如尉文渊所说,当时很多人没想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长速度,也没想到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的问题,他们的思想停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证券交易所上。记得当年我随同李祥瑞理事长接待来宾,很多境外来宾对上交所的英文名称存有疑问——国际上证券交易所名称中都用“stock”一词,为什么你们用泛指有价证券的“securities”?李理事长回答,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证券交易所,是以国债交易为主的证券交易所。不过私底下,李理事长对我说,这主要是怕用“stock”(股票)一词在上报审批时会引来麻烦……

上海证券交易所初期交易量最大的是国债,股票占的比例很小。但随着放开价格,加快新股上市速度等措施,股票交易很快火暴起来。当年证券交易的电子化程度不高,委托买卖都必须到证券营业部填写委托单子,由营业部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报到驻交易所的红马甲,再由他们输入交易所委托系统。一时间,各证券营业部门前出现为领取一张委托单子排长队的现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