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中国式冷漠的反思和出路(4)

为了生命的尊严:有一种爱,让我们不再陌生 作者:(新加坡)慧汝


6悲伤是爱

几年前,当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杀死舍友被全国通缉,众人皆知最后被执行死刑时,有报道说,一些他校部的同学欢呼雀跃,鼓掌高歌。看到这,我内心难过得无以复加。虽然,以马加爵所犯的罪行,他确实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但从人性的慈悲心而言,有人死了,无论这个人是谁,也无论是因着何种原因而死去,他都是一条生命,都是父母的孩子,亲人的亲人,朋友的朋友。假如我们能够有先见之明,阻止了惨案的发生,既没有被杀者,也没有杀人者,既没有伤人者,也没有受伤者,我们才有理由为此欢呼雀跃。否则,无论如何我都不认为这样的事情值得振奋!

韩国电视剧《人鱼小姐》,讲述一抛妻弃子的父亲与一名漂亮的女演员又结婚,生了女儿,享尽富贵天伦。而前妻却因此穷困潦倒还哭瞎了眼,儿子也意外身亡,身边只有一个女儿相依为命。于是前妻女儿长大成人后满怀仇恨,用尽手段抢夺同父异母妹妹的男朋友,逼疯了自己的妹妹。后来她却真正爱上了妹妹的男友并与之结婚。但心里的痛苦和牵扯可想而知,最后她终于不堪心灵的重负,意识到:“申冤的权利在于上帝,自己不应该站在一个审判者的位置,报复父亲。”因为报复除了带来无尽的痛苦,还有说不出的悔恨。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做道德的审判者,也不应有人以任何理由漠视任何一个生命。

对基督教信仰传播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使徒保罗在谈及基督徒生命的挣扎和成长时提到:即使是基督徒,甚至有心依从圣灵而活的人,也会有跌倒的可能性。这时,其他信徒就应存着体恤犯罪者的精神和态度,纠正他的错误。保罗也提醒信徒要小心自己,因为自己也可能受引诱而陷于过犯中。对于那些受压于各种重担的人,信徒也要帮助他们站立得稳,不致跌倒,这样才可以满足上帝的心意及蒙上帝悦纳。一个自以为了不起、自觉没有什么软弱的人,是不能担当别人的重担的。因此,为了避免存有这种自欺的行为,信徒必须时常自我检讨。信徒不应以“自以为有”的长处,来与别人的短处比较,以显出自己的优胜,因为将来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上帝交账。

举凡世人,谁没有苦?谁不曾悲伤过?谁不曾犯错?谁不需要别人的恩慈以待?用古希伯来先知的话说;“世人哪,上帝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如此崇高的生活方式——行公益,好怜悯,存谦卑的心,首先需要的是心灵深处对同类,对人类最深切的关怀之意,恩慈之心和真实的爱。

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宝瓶时代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克里希纳穆提(1895-1986),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悲伤是爱》。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悲伤的重点是爱。有这种爱的地方,就有慈悲。而那样的慈悲具有它自己的完整而不可分割的聪慧。当那样的聪慧采取行动的时候,那行为永远是正确的。有那分聪慧的地方,就没有冲突。”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有同情心、怜悯心跟慈悲心的。当然,我们无法期待每一个人都能深切了解悲伤是爱背后的真正含义。张信哲唱过一首《白月光》,歌词里写道:“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是的,每一个人处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立场,很难了解他人的感受。有这样一则心灵寓言: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都同被关在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来捉小猪,小猪不停嚎叫,猛烈抗拒。绵羊和乳牛厌烦地说:“有什么好叫的?牧人不也常常捉住我们,我们从不像你大呼小叫。”小猪回答:“牧人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当他捉住我时,却是要我的命呢!”

可见,很多时候,我们的“以为”并不等于“事实”,处在不同立场和不同情境的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的感受。对于一个处在失意,挫折和伤痛中的人,我们所能做的不仅仅只是指责说教或幸灾乐祸,而保有同情心,尽可能用我们的温暖去关怀和了解对方显然是更好的方式。这样的温暖,有时候,仅仅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就足够。当马加爵举起屠刀的那一刻,仅有一个不知情的舍友幸免于难,而他的幸运正因为他无意间问了马加爵一句:“你吃饭了吗?”

马加爵临死前曾说过:“从小到大,有许多关于生命的疑问,从中学时代开始,直到杀人那天,都没有人真正给我一个解答。”社会相关方面正面的引导太少,所以他自己认为,他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他的犯罪和贫苦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可悲的是针对这些生命惨案背后真正的问题,社会上许许多多的所谓专家,不单没有去往深里探究,却抛出更多的问题或者所谓的理论。这无疑是在间接制造更多的问题。而社会需要的是能真正深入剖析,有独立的思辨能力,能透过现象直达本质,并从源头探求生命答案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