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好人总是吃亏吗 (1)

牛奶可乐经济学3 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


第2章 好人总是吃亏吗

社会学家哈维?霍恩斯坦(Harvey Hornstei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钱包扔在纽约市的人行道上。钱包里装着小额现金、若干银行卡、洗衣收据,并留有“失主”名字和住址。传统的经济模型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照此预测,捡到钱包的人应该留下现金。然而,超过半数的钱包都被人匿名寄回原主,里面的现金分文未动。

传统经济模型预测,人们不会参加总统选举的投票,因为投票事关成本,更何况不管在哪个州,一个人的选票也不可能改变选举结果——连在2000年佛罗里达州的激战中也是如此。该模型还预测,顾客不会给不再光顾的餐馆留小费。尽管这些预测有时候还算准,但相反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当然,大多数经济学家意识到,自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动机。要解释人们为什么参加投票,我们可以简单地假设:选民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满足感。可不少经济学家拒绝这么做,他们说,这不就跟“爱喝机油”“爱喝机油”一例在《牛奶可乐经济学2》中有详细分析。——编者注一样荒谬么!假设我们见到一个人把车里的机油倒出来喝了个精光,几分钟以后痛苦地死掉了。然后我们据此“解释”说,他就是超爱喝机油罢了!套用这一理论,什么怪异的行为我们都能解释,但靠它做不出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预测,故此算不上一种可靠的科学理论。

可诸如同情心和责任感等道德情操跟爱喝机油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因为众所周知,前者至少在某些环境下能影响人的选择。放弃经济学家的自利理论枷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会有怎样的不同呢?本章对此做了探讨。

首先,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的东西,是否会影响人的行为?经济学老是讲自私自利,似乎很容易把人往自私自利的道路上引。

8.教学内容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吗

《纽约客》上登过一则漫画:衣着考究的老绅士带孙儿去树林散步。“了解植物是件好事,”他告诉孙子,接着又说,“但要记住,了解植物赚不了大钱。”

老绅士的忠告和经济学家们的理性行为模型何其相似呀。该模型假设,从狭义上来说,人是自私的。它承认,了解植物是件好事,可外面的世界竞争激烈,不冷酷追求个人利益的家伙很可能会被踢到一边去。

毫无疑问,自利是人的一种重要动机,自利模型也毋庸置疑有着很强的说明力。比方说,能源一涨价,人们就偏向于购买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节省油费),为阁楼加装隔热层(以便节省电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