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多个人的世界(8)

经济思维:以理性融入社会 作者:董志强


劳动分工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其他的问题:由于人们的天赋、技能、勤奋大不相同,所创造的财富便大不相同,经济差距在不同职业之间可能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劳动收益的增加,那么单个人就不一定非要从事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活动不可了,职业种类更丰富,比如艺术家、教士,以及国王、士兵。所以,人类社会有了劳动分工之后,文化、科学和技术进步才成为可能,但同时统治和压迫的可能也随之而来。这就是进步的双重面孔:人类学会了使自己生活轻松和美好的方法,但有人却利用这些方法反对其他人。【参见尼古拉斯·皮珀(2003)。】

合作的困难

多人的世界有其好处:自由交易可以带来好处;分工合作可以促进利益。但多人的世界带来了新的问题:交易本身有代价,有交易成本,人们也可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欺骗、说谎;合作本身有障碍,一旦存在利益冲突人们就会发生背叛和破坏合作的行为。在此前的讨论中,我们显然忽略了这些问题和麻烦。

囚徒困境

有时候,如果人们能够达成合作,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但是,这些合作中又往往存在着利益诱导下人们的背叛动机。比如,两家相邻的商店,销售同样的产品,若它们都不降价,就都可以维持高额的利润;若都降价,大家都赚不到钱。因此,合作维持高价对两家商店来说都是最好的结果。但是,每一家商店也都面临着降价的诱惑:若对方维持高价,我降一点价就可以抢得更多的顾客,赚更多钱。这种背叛动机破坏了合作维持高价,大家都降价了,结果反而是大家都赚不到钱了。

每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打算,结果却导致每个人都面临最糟糕的结果,这样的格局我们称之为“囚徒困境”。因为博弈论中有个“囚徒困境”模型专门用于刻画这种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背离的情况。

“囚徒困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分析“囚徒的困境”之前,顺带先为读者补充一点关于博弈论的知识,因为本节和下一节内容与博弈论方法有关。

博弈论基础【这里只是一个简单介绍。读者朋友若希望系统地了解博弈论,可参阅笔者的博弈论科普读物《身边的博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1(1);200904(2))和《无知的博弈:有限信息下的生存智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2(1))。】

博弈论有一个非常通俗的名字——游戏理论(博弈论的英文名字叫做“Game Theory”,如果直译,就是“游戏理论”)。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不过学数学的人更喜欢称之为对策论。

一个“博弈”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一场“游戏”来理解。要进行一场游戏,首先肯定要有参加游戏的人,没有人参加,游戏就不会进行下去。游戏活动的参与人在博弈论中称为“局中人”或“参与人”;其次,每一个参与人都有自己的可选“策略”集合,一个策略就是针对他人的一个应对方略。除了参与人、策略集以外,游戏时还要约定输家要付出什么代价,赢家可获得什么利益,这在术语上叫做“赢利”(payoffs)。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