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多个人的世界(11)

经济思维:以理性融入社会 作者:董志强


事实上,具有经济学思维的人总是会冷静地洞察到: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承载着其利益,指向其利益所在。若说谎符合其利益,人们就会说谎。若一个人的许诺跟其自身利益是冲突的,我们就得怀疑其许诺的可信性了。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甲对乙的信任稳定存在的条件是:

(1)若甲信任乙,则乙采取被甲信任的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对乙本身是有利的;

(2)若乙采取被甲信任的行为,则甲信任乙对于甲本人来说是更有利的。

上述两个条件,对于甲对乙的信任稳定存在缺一不可,每个条件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相互依存。

但问题依旧存在。上述条件只是信任稳定存在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因为许多的情形中涉及信任的博弈是多重均衡的。比如,甲认为乙不值得相信,而乙最好就采取不被信任的行为;乙采取不被信任的行为,则甲就最好不要信任乙。这也是一个均衡,是不存在信任的均衡。

信心问题

能否达成合作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相信对方会合作?

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信心博弈来说明这一点。如下:

猎人乙

猎鹿 猎兔

猎人甲 猎鹿

猎兔

该博弈说的是两个猎人决定第二天一起去打猎。他们分别住在遥遥相对的两个山口。对他们而言,一起猎鹿是最好的结果。但是这个博弈有两个(纯)纳什均衡:要么都猎鹿,要么都猎兔。

究竟哪一个均衡会出现呢?似乎他们商量了猎鹿,那就应该是猎鹿的均衡会出现了。但是这也未必,假如猎人甲曾经因为答应过别人的事后来又失约了,则猎人乙就会怀疑猎人甲的话是否真的可靠。他会想,猎人甲要是失约,自己猎鹿就什么也得不到;而不管甲是否失约,自己猎兔总归可以得到2或4。在这里,猎兔是风险占优的选择。若他这样想,他就很可能选择去猎兔,猎鹿的合作虽然收益更大,但是却没有达成。

甚至问题还不止如此简单。即便猎人乙坚决不改变自己猎鹿的行为,合作一样有可能得不到维持。猎人甲完全可能这样想:我以前说过的话有失约的时候,不知道猎人乙会不会坚信我会猎鹿呢?若他不能坚信,显然我猎兔就更保险。于是,猎鹿的合作也可能被破坏。

事实上,猎鹿的均衡也可以说是脆弱的,特别是对于风险规避的参与人。因为很小的信念偏离就可能破坏猎鹿合作。只要其中任何一个人对自己或者对对方有一点点信心不足,就会导致猎鹿的合作不能达成。很多时候,一个人可以对自己充满信心,但是对别人总是不能抱有十分的信心,仅仅因为对对方信心的一点点担心,也会破坏猎鹿合作。除非这两个猎人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过去合作的历史上,他们从来没背叛过对方,猎鹿合作就可以逐渐稳固地达成。这一点,也反映出过去的历史对于当前合作的重要性。

贫困陷阱

不少研究文献注意到贫困的文化陷阱,把贫困归结到人们长期互动中形成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锁定。这与人们的行为协调失败的历史有关。而行为协调的失败,许多时候都与信心博弈有关系:因为担心别人不会选择一个更有利于大家的策略,所以自己也不去选择一个更有利于大家的策略。最初的协调失败使人们对后来的协调更没有信心,最终形成了协调失败的文化陷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