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纵观中国大时势(2)

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 作者:曹仁超


“大小非”只是导火线

投资者须明白,A股跌市实际非关“大小非”。过去因大小非流通股不可在市场流通而造成股价偏高,尤其2007年10月的高价反映的并非公司实际价值,而是反映股市供求失衡、流通量不足的情况。“大小非”解禁虽改变供求关系,引发抛售,但真正理由却是因为企业纯利增长率放缓。

其实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GDP维持30年左右高增长后,都必然会出现GDP由高增长转向低增长;由资本积累转向扩大消费,令股市由高市盈(因资本大量积累结果)走向低市盈(进入扩大消费期)。再加上外围的金融海啸冲击,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尚未明朗,股价自然大幅回落。

中国股市由“大小非”流通走向全流通市场,是变身为成熟市场前期的阵痛。巨量的“大小非”流通股有如堰塞湖一样,随时有可能冲垮所有金融资本防堤的风险。透过有秩序的疏导,日后便不再是威胁。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只要能解决“大小非”的问题,中国股市便可考虑向海外市场开放而不会产生堰塞湖现象,最终令A股与国际股市接轨,结束过去的高市盈率时代。

再进一步讨论,中国股市发展不够灵活完善,体系非常单一,例如不容许“抛空”、缺乏风险管理,对冲工具、股指期货等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很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例如狂升或暴跌)。

而且内地投资者表现不够成熟,2007年初遇跌市时还携手高歌 “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我们散户只有这样才不被打败”,甚至大手接货。今天付出沉重代价后,他们应当明白到股市有牛熊之分。一旦熊市形成,应以保存购买力为主。

股民成熟须付代价

面对金融海啸,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面对股市急挫,却任由A股跌至合理水平,实在是明智之举。由于中国股市杠杆投资操作不算多,私人投资者也很少借钱,甚至大企业也未必需要在股市筹集资金。因此,除了少数投机买股的人士损失惨重之外,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实际不大。

不轻易救市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上市公司肆无忌惮的圈钱行为,也可藉以向不负责任的上市公司说“不”,间接增加中国证监会的稽查力量,让防止内幕交易成为主流,以及解决“大小非”减持压力。反正限售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的问题,早晚都要解决,痛痛快快让市场跌一次,或许正好能解决问题。同时,中国股市既然要走向市场化,投资者也要面对现实。经历熊市洗礼,可迫使他们变得成熟。

2009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应不比2008年同期,例如电力、钢铁、航空、化工、地产、纺织等股份盈利可能下降。我老曹相信,A股指数还需要一段日子才能稳定下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