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供求关系实践(2)

牛奶可乐经济学2 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它预言了2000年3月纳斯达克的大崩盘。若将它和成本效益原则用到一起,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寻常市场上较为普通的模式。举个例子,就让我们想一想产品的售价问题吧。

由于人们的品味和收入各异,他们购买任意一种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可诚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所说,从长期来看,产品的价格不应当超过其生产成本。否则,盈利机会必会诱使竞争对手进入市场。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供应量也会增加,最终拉低价格,逼近成本。

可是,不同的买家为本质上毫无二致的产品和服务支付大不相同的价格,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似乎有违上述“没有的免费午餐”原则。为什么其他卖家的竞争没能把所有价格拉到同等程度呢?我们在第4章举的例子会直接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眼下,我们不妨暂时这么说,在很多市场中,竞争的确把价格拉到了同等水平。

比方说,在有限的范围内,黄金的售价,纽约跟伦敦一个价,卖给企业高管和卖给小学老师,也都是一个价。假设说,1盎司黄金在纽约卖800美元,在伦敦卖900美元。那么,有人可以在纽约买上1盎司黄金,转手在伦敦卖掉,立刻就赚了100美元。“一价定律”(其实它就是“没有免费午餐”原则的翻版)指出,两座城市之间的黄金差价,一般不会超过两地之间的运输成本。

“一价定律”最适用于竞争极度激烈的日用品和服务市场。大致来说,在这些市场上,无数的供应商贩卖着高度标准化的产品。黄金市场便是一个经典例子。黄金是高度标准化的日用品,而一旦出现盈利机会,新公司也相对容易打入这个市场。

强化“一价定律”的是套利(无风险地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可能性。要买一磅标准食盐,由于支付能力较高,富人或许比穷人愿意多给些钱。可食盐的价格对所有人都一样。“一价定律”指出,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些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即便卖家们联手向富人们卖高价,穷人也会从中作梗。他们按穷人的低价买进食盐,再把价格调得比盐商卖给富人的盐价稍微低些,转手卖给富人,从中获利。随着想靠这种做法小赚一笔的穷人越来越多,差价也越来越趋近于零。

经济学家的供求模型,本质上讲的是无形的市场力量,决定着某种产品产量多少、售价几何。对特定产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度。换言之,它概述了人们购买该产品后,感觉自己获得了多少利益。只要人们觉得物有所值,就会不断购买一种产品。它的总体模式是:一种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需求量也就持续下跌。

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只要产品售价不低于边际成本(生产最后1单位产品的成本),生产者就会不断提供该产品。这是基本的供应原则。从短期来看,边际成本随着单位产量的增加而提高(这一结果,部分原因在于“低果先摘”原则,它认为:最先利用最佳机遇,总是最好的)。所以,从供应方来看,总体模式是,商品售价越是上涨,卖方越愿意多卖。

当愿意以市场主流价格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与愿意贩卖该产品的生产者数量相当时,特定产品的市场处于平衡状态。这一平衡价格,也叫做市场清算价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