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银行来啦(2)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作者:赵涛


洋商的商馆都集中在广州沙面一带,他们包揽了清朝所有的对外贸易和关税事务。那时一条外商船只,哪怕只是印度来的商船,也要在海上走个把多月,如果是从欧洲开来的商船,则往往要走上一年。船只要维修,货物要买卖,船员要休整,还要准备返航的粮食、淡水、燃料等,于是外商要求在岸上有个商馆,作为落脚之地,但他们必须向十三行租房。这样,在十三行旁边又兴起了一片所谓的“十三夷馆”,专住洋人。在官员正式奏折中,常把外商称为“夷商”,以区别于中国的“洋商”,而在广州则称外商为“鬼子”或“番鬼”。当时有一位美国商人威廉?亨特,在广州住了几十年,成为一个中国通,他写了一部书叫《广州番鬼录》(TheFankwaeatCanton),详细记叙了在华外商的情况。那时,沙面一带各国洋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至今在广州,与人民南路相交的还有一条十三行路,就是当年“十三行街”的旧地。

但是,这些洋人来到中国,只能与十三行洋商交易,由十三行估价,由十三行定税,货物发卖给十三行,再由十三行转售给中国商人行销内地。洋人不许在广州自行租赁房屋,不许在市内自由行走,出门不得走出十三行街。而十三行洋商,在独占外贸之利而赚得盆满钵满之后,封建专营制度的弊病也暴露无遗。道光二年(1822年)和咸丰六年(1856年),十三行街两次大火,彻底衰落了,今天只余一条路名。

在广州,虽然有不少“夷船”跨海而来,但各国情况并不一致。瑞典、丹麦、法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因为海船要经大西洋绕道非洲好望角,一年只有几艘商船到港;西班牙占领吕宋(菲律宾)后,吸引中国商船到马尼拉交易,以避免征税,所以西班牙商船也有限;葡萄牙则利用早已占领澳门的有利条件,并不常到广州。于是在广州的“番鬼”以英国和印度来的商人为最多。

在中英贸易初期,英国方面是由东印度公司经英国政府特许,垄断经营的。它们曾经在广州设立过公司内部的财务机构CantonTreasury,中国人称为“银库”或“番库”。它管理着公司内部的账务,还可以为各商船或船队调剂款项,甚至代办汇兑。

乾隆后期和嘉庆时期,英国国内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产品猛增,国内已经无法容纳产业的发展,急需扩大海外商业活动,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垄断就成了英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