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刘晏——唐代理财专家(1)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作者:赵涛


第三章:奇人、创新者

刘晏——唐代理财专家

《三字经》里写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人们熟知刘晏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其实他还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改革家。他既是能吏,又是廉吏,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刘晏受命于危难之际,主管中央的财政经济工作,实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使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曙光,在漕运、盐政、常平三个方面实施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史学家将春秋时的管仲、战国时的商鞅、西汉的桑弘羊、唐朝的刘晏、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合称为“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

刘晏(716—780)少年勤学,名噪当时。7岁时便被地方上选拔为“神童”;8岁时唐玄宗封泰山,请神童作文,因献《颂》得官,授太子正字,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官员。10岁那年,刘晏被唐玄宗诏于勤政楼,皇上问,“你作为‘太子正字’已有2年,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当时朝廷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成了意味深长的字谏。

成人后,刘晏正式进入官场,担任过太守、刺史等地方官。762年,进入中央政府后长期主持财政工作。也许所有沉迷于自己专业的天才人物,都容易出现某种奇迹吧——刘晏也是如此。

刘晏自称,每时每刻,他无不看到地上流着钱。他的责任,就是把这些钱引导到应有的归属方向,产生效益,利民利国。每当骑马上朝,他都利用路上空闲,用马鞭子指指画画进行筹算。刚刚天亮就开始办公,到深夜才停下来,放假也从不休息。

有人撰文推崇刘晏是管仲再现,称赞刘晏在极为混乱的局面下,细心研究每州每县的经济状况,每当一个地方的灾情刚露苗头,就详细测算。结果,老百姓还没到最困难的境地,政府救灾措施已经下来了。刘晏的办法叫“常平法”,即丰年大量收购粮食,灾年以贱价在灾区出售。同时大量收购灾区杂货,再把杂货运到收成好的地方营销,而不是单纯采用无偿救济手段。这样,政府和民间都得好处,唐朝的经济复苏并发展起来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