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光甫——中国第一银行家(1)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作者:赵涛


1915年的一天,开业不久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也简称上海银行)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这个中年人拿着一张100元的钞票,得意洋洋地要开100个1元的账户。银行的职员热情接待了他,不厌其烦地一口气写下100个户头。拿着存折,中年人心悦诚服地满意而归。这是怎么回事?这家银行为什么如此善待这个刁蛮无理的顾客?

一场“1元起存”的恶作剧,让人们记住了后来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第一银行家”的陈光甫和他的石库门里的“小小银行”。

1915年6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宁波路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开张了,资本不足10万元,职工只有七八个人,被人讥笑为“小上海银行”。开业那天,陈光甫不敢办酒席,不敢请钱业董事,唯恐被同行耻笑,一家小小银行就这样静悄悄地诞生了。

1915年前后的上海,是中国金融业最发达的地区,各种类型的银行都想在这块淘金的热土上争得一席之地:旧式钱庄,仍然独霸一方,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内资银行中,树大根深的旧有银行和长势强劲的新开银行并驾齐驱;英、法、俄等国的外资银行就更是实力雄厚,势不可当。在强手如林的上海滩,一家知名度很低的小银行,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这时,陈光甫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条理念——服务社会。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洪葭管是一位研究近代金融史的权威,他说:“当时陈光甫提出服务社会的时候,是很超前的。当时人家都没有这么提,还有人笑他,说银行就是赚钱的,所谓服务社会,这个调子太高了。”

但是,陈光甫定下了行训:“本行所恃为命脉者,即为服务二字。”他所倡导的服务社会,就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而目的在于以服务换取报酬,正如他自己所说:“此即所谓正当之利益。”

郎念祖当年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行的一位襄理,是仅次于经理的一个职位,他就说:“陈光甫认为‘我就是银行,银行就是我’把职工和银行结合起来。他说顾客是衣食父母,没有不对的顾客,顾客总归对的。”

陈光甫的服务理念根植于他的留学背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求学经历,赋予他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放眼世界的眼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实业终于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时机。此时的陈光甫已回国五年,他决心大干一场,金融救国。

可是,要办一家自己的银行,一个巨大的难题挡在了他的面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