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光甫——中国第一银行家(3)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作者:赵涛


陈光甫一开始就以高起点来定位自己的银行,他不惜重金聘请外国的银行家担任顾问,所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业务,一直与世界上的新式银行保持同步。

他还在十条主要的铁路线上设立分行,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业务拓展到全国,同时在英国和美国也设立了分支机构,获取当地的贸易、金融和政治信息。

1931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迁入宁波路50号的新厦。凭着胜人一筹的经营理念和稳扎稳打的商业运作,陈光甫成为中国金融界的风云人物,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业绩不断攀升,在全国的银行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一场灾难突如其来。1931年,汉口爆发洪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投资盐业,在这次水灾中损失了几十万担的食盐。

郎念祖老人正好经历了这场风波:“我刚进银行的时候,刚好碰到提存风潮,当时是很紧张的。”上海又有人放出谣言,风传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损失数百万银元,客户们大为恐慌,连着三天三夜排着长队到银行提款。危难时刻,陈光甫的老朋友——中国银行的总经理张公权鼎力相助。把一箱五千块银元,从中国银行的库房里搬到上海银行,并且搬到最显眼的地方。提款的人一看,原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准备很充分,现银这么多。很多人本来是想提取存款的,后来不但不提取了,反而存钱进去。

陈光甫和他的好朋友张公权、李铭都是中国金融界的巨子。在陈光甫创业之初,二人不仅帮他出谋划策,张公权还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存了三万银元资本。陈、张、李三人,都有着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这筑成了他们之间坚实的友谊,并一直持续到他们的晚年。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厦,外表并不华丽,但在大厅的布置上却不惜重金,专门聘请美国银行建筑的设计师出谋划策,小到一桌一椅之摆放,大到营业厅的整体布置,都毫不马虎,为顾客营造了一个极为舒适的环境。

邢建榕曾经说了陈光甫一个独特的理念:“他比较强调柜台上一定要热闹。在西方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他觉得中国人无论是办饭店也好,办其他商店也好,看见你这家饭店或者你这家银行人很多,他就觉得这个肯定办得好。所以他再三要求说,我们这家银行要热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