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亚伟概念股

中国股神沉思录 作者:周倩


 

1. 凶险的神主牌

“造神”再次成功,有人将王亚伟推崇为“中国巴菲特”,王亚伟也就逐步走向股市神坛,凡是其重仓持有的股票都频频受到市场的追捧。

个人点股成金的例子在股市中并不罕见,如果某人在股市中取得非凡成功,普通投资者就会把他视为“股神”而顶礼膜拜,并跟风行动,并因此大大增加了点股成金的成功率。国际上最有名的“股神”就是巴菲特,他青睐的股票一般会大涨,巴菲特概念股的效应也越来越强。买中国石油时,还没有那么明显,到他买比亚迪时,巴菲特效应就显而易见了。赵丹阳对此显然心领神会,在赴天价午餐时,狠狠地利用了一下巴菲特的金字招牌,声称向巴菲特推荐物美商业,结果如愿以偿,物美商业连涨四天,最高涨幅超过22%。国内也有点股成金的高手,以前的赵笑云、雷立军都是点股成金的先例,开始是有资金在背后运作,频频树立涨停榜样。久而久之,市场跟风就产生点股成金的效应了。

基金经理成为“股神”级的人物,王亚伟恐怕是第一人。相信王亚伟本人无意走向神坛,背后的主要推手是好事的媒体。但世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在股市这个物欲横流的场所,造神运动的背后都有利益的驱动。既然王亚伟已经被搬上神坛,他就难免沦为被人利用的工具。如今,媒体经常出现类似“五个交易日11股先后涨停,‘王亚伟概念股’喷发”的大标题,至于相关股票是否真的值得投资,或者背后另有隐情,就很难说清楚了。

股市中人人皆为利来,股票买卖本就是零和游戏,赚的都是别人的钱,炒家之间相互倾轧那是常态。而投资者之所以有时跟风也能赚钱,那是因为炒家还在设计更大的陷阱。

王亚伟概念股既已产生效应,各路炒家都有可能加以利用,先在投资者中强化跟风能赚钱的思维定势,然后就能利用这种思维定势拉高出货了。现在,中小散户正处于跟风尝到甜头的阶段,而媒体也在不断放大这种效应。这就像

中国股神

当年投资者跟风赵笑云、雷立军一样,认人不认股,并不需要别的理由。但到后来发现到处是陷阱,涨停后面跟着跌停,甜头变成了苦头。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基金行业已经日趋娱乐化了,事实的发展也的确如此。

基金经理注定是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业绩好的,从业时间长的。到目前为止,公募基金行业里从业时间较长的基金经理多数已转做私募去了。王亚伟是留下坚守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投资业绩也比较好,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并承担了一些额外的社会功能和娱乐功能。

但另一方面,娱乐化的倾向也在客观上恶化了公募基金经理的生存环境。

媒体针对王亚伟的投资的质疑文章,有些并非出于炒作和吸引眼球的目的,只是客观反映市场中存在的疑问,希望能得到解答。在某些行业里,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喜欢到处发言,媒体可以报道得很热闹。但基金行业不同,在言论方面管理更严谨。尤其基金经理,职业特性要求他们少说多做。所以,即使有质疑,王亚伟也很少回应。

2. 王亚伟的选股之术并不适合投资大众

但仅靠公开信息能屡屡踏得那么准?成功操作率竟然高达90%,简直有如神助。诸如ST昌河、岳阳兴长等重组涉及中外合资企业的股权变动以及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王亚伟都准时进场。

要知道,投资重组公司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不仅要从大股东的角度思考,还要兼顾到地方政府的态度,以及重组第三方的实力,要了解这些并非一日之功。如果是一家公司就算了,王亚伟总是一篮子一篮子地投,而且重仓的品种差异也很大。如恒生电子、吉林敖东、金牛能源、中材国际等,完全分属不同的行业。

当作者听到王“股神”这席话的时候,不是崇拜,而是迷糊,甚至觉得娱乐。合理的推测?最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市场永远是客观的,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理性就会变得容易预测。靠主观臆断来投资已经是大错特错了,推测,那是错上加错,是天真的“感觉派”的做法。

不玩玄点,怎能叫做神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