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少年市场是救星再世

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 作者:(加)娜奥米·克莱恩


 

90年代初期,一切风云变色,婴儿潮世代舍弃原先光顾的店铺,各厂牌则经历身份危机。大约与万宝路星期五同时,华尔街仔细审视了经济不景气时仍欣欣向荣的各家品牌,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稳定发展或直线上蹿的产业是啤酒、软性饮料、快餐以及球鞋——另外,口香糖还有芭比娃娃就更不用说了。此外,1992年也是自1975年来美国青少年人口数首度上升的年份。许多制造部门及娱乐产业界的人开始萌生一个念头:也许销售数字下滑,不是因为顾客得了“品牌眼盲症”,而是因为企业盯上了错误的消费人群。现在不是向家庭主妇推销汰渍以及Snuggle等洗洁精的时机——这会儿应该向全球青少年以及其年长的仿效者推销耀眼的MTV、耐克、希尔费格、微软、网景(Netscape)以及《连线》。父母亲也许跑去买特价品了,但小孩子显然仍愿意撒钱好跟上潮流。其中,同侪压力变成强而有力的市场动力,这种“我要跟谁一样”的消费主义让中产阶级的双亲相形见绌。一如服饰零售商Elise Decoteau对其青少年顾客的描述:“他们成群结队而来。假如跟其中一个做成生意,等于是跟他班上及学校所有同学做成生意一样。”

麻烦只有一项。一如耐克等品牌化明星的成功所示,对于各家公司而言,单单把商品换汤不换药地卖给年轻族群是不够的;他们必须形塑出与这种新文化相互呼应的品牌认同。假如想把光彩尽失的产品变成意义非凡的机器(这正是品牌化的要义),他们就必须用90年代各种酷酷的形象来重塑自己,不论是音乐、风格,还是政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