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汤米·希尔费格:来去贫民区

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 作者:(加)娜奥米·克莱恩


 

汤米·希尔费格将贫民区酷味的操控变成了大众营销科学,其手腕甚至比耐克或阿迪达斯还高。希尔费格创造出了一个大家竞相仿效的模式,后继者包括保罗、诺蒂卡、Nunsingwear(感谢吹牛老爹对其企鹅商标的喜爱),以及其他几家想抄近路以贫民区风格在郊区大卖场立足的成衣公司。

跟无政治色彩、超越爱国主义的贝纳通一样,希尔费格的广告是一团乱的鳕鱼角多元文化主义(Cape Cod Multiculturalism):天空下宏伟的乡间俱乐部里,黝黑的面孔懒洋洋地靠着其迎风吹拂的白人弟兄姊妹,而背景总是一幅飘扬的美国星条旗。“对彼此的尊重,使得我们可以打动任何文化以及社会。”该公司表示,“我们推销的是……实现美国梦这个概念。”然而,汤米·希尔费格种族融合的经济成就有其残酷的事实面:它的成功与寻找各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关联不大,靠的反而是深植于美国种族隔离心态中的力量与神话。

最初,汤米·希尔费格摆明了是追随拉夫·劳伦及法国鳄鱼的白人大学生服饰这种传统。但这位设计家很快了解到,他的衣服在贫民区也享有特殊的地位。在那儿,有鉴于“活得要够炫”的嘻哈哲学,贫穷的劳动阶级小孩穿戴某类昂贵休闲活动的服饰配件(比如滑雪、高尔夫球,甚至泛舟),即可在贫民区获取地位。也许是为了让自己的品牌更好地融入这种都会想象,希尔费格开始更有意识地把自家服饰和这些运动联结起来,在游艇俱乐部、海滩和其他海上景点刊登广告。同时,衣服本身也经过重新设计,以便更直接地诉诸嘻哈美学。文化理论家史密斯(Paul Smith)这么描述这项转变:“更大胆的颜色,更硕大、蓬松的风格,更多的连衣帽及线绳,以及更醒目的商标及汤米·希尔费格的名字。”汤米还免费把衣服送给饶舌艺术家如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披挂,并开发汤米·希尔费格传呼机系列。

等到汤米坐稳贫民区代言人的位子后,真正的销售就可以启动了——不只卖给规模相对较小的贫民区年轻人市场,还可销到大一点的中产阶级白人及亚洲小孩的市场,这些小孩模仿黑人风格,从词汇到运动到音乐,无所不包。该公司销售量在1998年高达8.47亿美元——1991年时还是微不足取的5300万美元呢;像史密斯所形容的,当时的希尔费格仍是“共和党年轻人的服饰”。就像大多数的酷感追猎战,希尔费格的营销之旅吸取的是美国种族关系内含的疏离感:利用了年轻白人对黑人风格的崇拜,也利用年轻黑人对白人财富的崇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