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节 朱思本《舆地图》的残迹

古地图密码 作者:刘钢


虽然寻找到朱思本《舆地图》的机会微乎其微,然而在一些史料中我找到了此图的残迹。

清朝著作《好古堂书目》记载,藏书家姚际恒(1647年至约1715年)的藏书中包含有朱思本的《舆地图》。这说明,18世纪初,世间仍存有朱思本的《舆地图》。根据这一线索,我在18世纪的两幅地图中,查寻到《舆地图》的踪影。

第六章曾经提及《四海总图》。此图为东半球世界地图,图中有许多早期的地理错误,其中一些是16世纪以前世界地图中常见的错误,并且这些错误不应该是源自欧洲绘图师。比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不在图中、波斯湾与红海相混淆、苏伊士地峡和直布罗陀海峡过于宽阔,等等。在这些早期错误之中,最为明显的是两个错位的大陆轮廓。一个位于地图的西北方(约在时钟表盘的11点至12点之间),另一个位于地图的东南方(约在时钟表盘的5点至6点之间)。在《四海总图》中,绝大部分外域都标注有地名和注释,唯独这两块陆地例外。西北方向的那块陆地上只有“世宝蓝柔”四个字,而东南方向的陆地上只有“人迹不到处”五个字。《四海总图》中这两块陆地的位置与朱思本在《舆地图自序》中提及的“沙漠之西北”和“涨海之东南”的方位完全吻合。1并且,两块地域上的注释文字非常稀少,与“姑用阙如”的说法也完全一致。《四海总图》中的地域轮廓和绘制时间都在向我们暗示,此图源于朱思本的《舆地图》。

第六章提及的《环海全图》也与朱思本《舆地图》有关。此图左侧写有一段注释。此注释告诉我们,《环海全图》源于一幅“旧舆图”,此旧舆图中原有地名都是“古前国名”,即古代地理名称,但是《环海全图》并没有继续转录旧舆图中原有的“古前国名”,而是“查现今名称照书”。按照清朝的规矩,“古”字不能用于描述本朝的物品,否则会被认为期盼清朝作古,由此陷入文字狱。根据这一规则可以推测,注释中所称的“旧舆图”应该是清朝以前的地图。此外,注释还告诉我们,《环海全图》只是旧舆图的一半,即“此图尚止坤舆全地之半面”,而旧舆图的全图由两个圆球构成,“须用两球对看”。

《环海全图》与《四海总图》很相似,在地图的西北方和东南方分别绘出两块与《四海总图》非常近似的地域轮廓。根据这两块地域轮廓和有关《环海全图》的注释,我们可以推定,《环海全图》所依据的“旧舆图”应该是朱思本的《舆地图》。

不仅在中国古地图中能够找到朱思本《舆地图》的踪影,从一幅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古地图中也能看到《舆地图》的痕迹。这幅欧洲古地图就是第二章谈及的1415年《德·韦哥地图》。《德·韦哥地图》亚洲部分的一些地域名称是蒙古时期的命名,一些河流和城市的名字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名字相同或相近。在布局方面,《德·韦哥地图》与《环海全图》或《四海总图》很相似,尤其图中左上方和右下方都露出不明陆地的一部分。这些现象说明,德·韦哥曾经参考过元朝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