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朱棣篡权

古地图密码 作者:刘钢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1360年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朱棣幼年之时虽然正值元朝末年的战乱时期,但是他和二十几位兄弟在朱元璋的精心安排下受到了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朱棣和他的兄弟们除了阅读儒家经典著作之外,还需研读朱元璋特意派人为他们编写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收集了中国历代君王的一些善恶事例,以此解释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在研读古典经书之余,朱棣等人还在朱元璋的安排下从事一些军事训练。

朱棣二十一岁时(1380年)被其父亲派到北平(即北京)作为镇守北部边疆的藩王。北平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要害之地。当时蒙古人虽然已经被驱赶到中国以北的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时常出兵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驻守北平使得朱棣有机会率兵与蒙古人作战、积累实战经验,并逐渐在中国北方建立起军事威信。

藩王是朱元璋为了维护皇权特意设计的分封制度。在朱元璋看来,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帝没有在军事要地安置亲信。有鉴于此,除皇太子之外,朱元璋将朱棣和其他几位得力的儿子分别派往全国几个军事要害之地作为镇守一方的藩王。藩王在当地虽然没有行政管理权,但是在军事方面具有很大的权力。按照当时的规定,地方驻守官调遣地方军队须征得当地藩王的同意。遇有战事,即使朝廷派遣的将领也必须听从当地藩王的指令。朱元璋认为,在这套藩王制度的维护之下,大明江山可以长治久安了。但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他死之后正是这种藩王制度引发了朱棣与建文皇帝之间的皇位之争。

1392年,朱棣的长兄、皇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此时,朱元璋已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翁。按照中国封建嫡长继承制,皇太子朱标死后,应由朱标的嫡长子替代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但朱标的嫡长子早于朱标去世,因此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炆便成为皇位的继承人。朱允炆虽然人品正直、聪明博学,但他书生气太浓并且缺乏政治和军事经验。为了确保朱允炆继承皇位之后不会有大臣图谋造反,朱元璋在晚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诛杀许多曾经协助他征战、创建大明王朝的元功夙将。朱元璋的这些措施虽然排除了大臣谋反的后患,却造成朱允炆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缺乏经验丰富将领与藩王抗衡的后果。

1398年,朱元璋龙驭上宾,朱允炆继承皇位。因朱允炆的年号为“建文”,史书中将其称为建文皇帝。建文皇帝继承皇位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按照其智囊团提出的建议,逐个剥夺藩王的封号和他们手中的军事权力。建文皇帝继位时,仍有六个藩王健在。在这六位藩王之中,朱棣的实力最强,本应列为被废之首。但是,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对朱棣下手,建文皇帝只好先拿另外几位藩王开刀。

看到几位兄弟不仅被建文皇帝革去藩王的名分和权力,而且或遭软禁或被投入狱中,朱棣意识到,有一个政治绞索已经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如果不采取措施,他早晚会落得同样下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朱棣一方面派人到南京向建文皇帝表示忠心,另一方面在其密友的协助下暗自招募自己的护卫队。看到朱棣向其表忠心,建文皇帝一时心软,没有采纳一些谋士的建议立即对朱棣采取行动。他仅仅派了一些密探潜伏在北平监视朱棣,伺机将其铲除。然而,朱棣是一位非常精明并且做事果断的人,他抢在建文皇帝行动之前起兵造反。

1399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朱棣设下圈套擒拿了朝廷派来驻守北平的两位将领,之后迅速夺占了北平的九座城门。控制北平之后,朱棣公开宣布,他举兵的原因不是针对建文皇帝,而是按照朱元璋遗留的《皇明祖训》中有关“清君侧之恶”的教导,消除皇帝身边的那些奸臣。为了赢得舆论支持并便于招募军队,朱棣打出了“奉天靖难”的旗号,其含义是遵照上天之命平息灾难。

朱棣起兵之初,其军事实力远不如他的侄子建文皇帝。然而,朱棣不仅擅长用兵,并且善于攻心战术。他的攻心之策瓦解了建文皇帝阵营的军心。与朱棣相比,建文皇帝性格文弱,而且身边缺乏经验丰富的将领。叔侄之间的争斗经过四年的拉锯状态之后,战局发生了逆转,朱棣逐渐占了上风。1402年夏季,朱棣率军队攻入当时明朝的国都——南京,屠杀了一大批忠实于建文皇帝的文、武大臣及其亲属,但建文皇帝却下落不明。

1403年,朱棣称帝,改年号为永乐,其含义为“天下永远康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