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蟑螂的民主决策(1)

大象为什么不长毛:方舟子破解科学谜题 作者:方舟子


“小偷”如果侥幸活下来,长到4~5岁时,体形变得比较大,想要再当“小偷”就不容易了。于是,它们改当“骗子”了。这时,它们的体形和成熟雌鱼相当,身体颜色也变得和雌鱼一样,看上去和雌鱼很像。在“小资”夫妇开始交配时,它们冒充雌鱼,模仿雌鱼的迷人游姿,大摇大摆地游进巢去。“小偷”—“骗子”至此完成了使命,不久就死了。它们从未过上“小资”的生活。一条雄鱼是当“小资”还是当“小偷”—“骗子”,在发育的早期就已决定,这可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在发现周围有“小偷”时,有的“小资”会怀疑巢内的卵已被“玷污”,干脆离巢遗弃所有的卵或已孵出的小鱼,任其自生自灭。有的“小资”虽然舍不得就此离巢,但是在遇到天敌袭击时,它们不再愿意尽力保护卵、小鱼。有时,“小资”虽然没有觉察到“小偷”的存在,但是在小鱼孵出后,发出的味道可能让“小资”觉得不对劲,从而降低了保护小鱼的意愿。

“小偷”—“骗子”能骗过“小资”,却骗不过雌鱼。但是雌鱼不仅不进行干涉,反而欢迎“小偷”—“骗子”的加入,它会产下比平时更多,能多达三倍的卵。既然“小资”一旦发现卵可能已受到“小偷”—“骗子”的“玷污”就不太愿意尽心守护卵,雌鱼这么做岂不是在浪费卵吗?

原来,在同样的条件下,“小偷”—“骗子”的后代长得要比“小资”的后代快。离巢时,“小偷”—“骗子”的后代的体长能比“小资”的后代长大约20%。而小鱼体形越大,则生存率会越高。体形大的小鱼更能忍受饥饿,更善于捕食,甚至躲过天敌的捕捉。在野外,蓝鳃太阳鱼的小鱼的主要天敌是水螅。刚离巢的小鱼大约有20%被水螅用触须抓去吃,但是体形大的小鱼就能躲过这一劫难。实验表明,在遇到水螅捕食时,“小偷”—“骗子”的后代的生存率是“小资”后代的三倍。显然,雌鱼欢迎“小偷”—“骗子”,是在“计算”过利弊之后作出的决定。只要能留下自己的基因,雌鱼才不管配偶是“小资”还是“强盗”、“小偷”、“骗子”呢。“小资”、“强盗”、“小偷”、“骗子”,都是传宗接代的游戏中难分高下的策略,而雌鱼才是这个游戏的最大赢家。

蟑螂的民主决策

洞庭湖边鼠满为患的时候,有一位时评家写过一篇文章,很认真地说老鼠的生命力如此之强,我们应该敬畏它。我不知道他说的敬畏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要搞一个拜老鼠教?那样的话,还不如搞一个拜蟑螂教。蟑螂的生命力之强,更值得“敬畏”:

它们几乎可以吃任何有机的东西,连拌了老鼠药的毒饵都可以成为它们的安全食品。在饱餐一顿之后,它们可以三个月不吃东西,一个月不喝水,还能活下去。把蟑螂的头切掉,它们还可以继续活上一周到一个月,直到死于脱水或饥饿。蟑螂的繁殖力同样惊人,如果房间里跑来了一只雌性德国小蠊,在适宜的条件下,一年之内它就可以留下十万只后代。难怪一个房屋一旦有了蟑螂,就很难消灭干净。也难怪蟑螂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三亿多年之久。比它更晚出现的恐龙早已灭绝,而它越活越滋润。而且,三亿年来形态没有什么变化,三亿年前的蟑螂化石看上去和现在的蟑螂没有多大的不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