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的国旗不是炊饼

日本商业四百年 作者:陈伟


这一时期的日本,是日本历史上最美好的年代,激情四溢,进取心如同初升的朝阳普照万物。更重要的是,国家教育水平的直线提升直接引导了日本商业的变革。明治革新之前,日本各种学校遍地开花,倒幕成功的武士精英们各个文武兼备。明治政府成立之后,更是把国民教育放在了改革的首要位置。1872年,政府开始推行4年义务教育,无论男孩女孩都要上学读书。政府的宣传口号是“在村中无家不入学,在家中无人不读书”,掀起了全民读书的热潮。后来,岩仓师徒4人从“西天”回来之后,更是大力推广法国、美国式的教育体制,设立中小学和大学,然后采取类似征兵制的方式把上学读书当成国民必须要履行的义务。更加可贵的是,日本政府给学校作了开放的定位,要求学生“实务学习”、“独立思考”,特别是后一点,今天的中国大学里还没有被当作宗旨贯彻、延续。

不过新的事物总是会被人批评。最先向义务教育开炮的是思想家会泽政志斋,这哥们儿说,日本农民都是愚民,你让他们识字、读书,他们会被外国的传教士蛊惑,最后成为日奸。木户孝允指责他逻辑混乱,他说,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愚民,让更多的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至于被外国人蛊惑,越是没文化才越容易被人利用。

说得很对。

当然,明治时期推广的义务教育也并非没有缺陷,比如政府规定,男生和女生学习的目的不同。男孩子上学是要富国强兵,服务大众;女子学习的目的则是要担任贤妻良母。

怪不得日本女人的温柔享誉全世界,原来都是科班出身的家庭主妇。

义务教育最重要的标志是孩子们可以免费上学(这点在中国被改良)。所以,日本政府规定地方增加一定比例的赋税,这也导致了很多人不满。比如鳏寡孤独的老头老太太压根没机会上学(老年大学还没有),但是还要缴税,这就引发了很多老头老太太和没儿没女者的不满,这些人团结起来到处捣毁学校,整个19世纪70年代,有2 000多个学校被国民捣毁,占全国学校数目的1/10。不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学、读书的重要性,更是把读书当作向天皇效忠应尽的责任。到了19世纪末期,日本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95%左右,不知道今天中国这个数字是怎样的。

为了彻底脱亚入欧,进入西方文明,明治政府决定来一次出国考察。这支考察队伍阵容庞大、人数众多(48名公务员、50多名留学生),带头的有几位大哥:公费旅行团的团长(大使)是岩仓具视,副团长(副使)伊藤博文,其下有大久保利通(当时任大藏卿,财务部部长)、木户孝允(参议)。

这支取经队伍从东京出发,坐船奔赴美国,经过两个月呕吐的岁月之后,到达旧金山。当时的旧金山,大雪弥漫、寒气逼人,铁路陷入瘫痪状态。旅行团滞留在旧金山半个月。

其间,伊藤博文做了一件让美国人刮目相看的事情。

有一天,旧金山市长大人设宴欢迎日本使团来访,并且对他们遭遇大雪封山深表歉意。起初,他对这些土里土气的日本人没有好印象,看着他们洋不洋、和不和的服饰,心里想,我真鄙视你们!但就在正式开吃之前,伊藤博文缓步走到台前,即兴发表了一篇致辞。

他指着日本国旗说,这个红色球不是信封上的封蜡,日本也不再被封闭起来,日本如今是刚刚爬出海面的朝阳。太阳刚刚出现的时候,光还柔和,色彩还有些稀薄,但等到太阳爬到中天就会光芒万丈,波及四海。

伊藤博文的演讲不仅睿智、幽默,而且他的演讲是用流利的英文完成的。所有在场的美国人都惊诧万分、佩服之至。第二天,美国各大报纸都用“朝阳初升”来为日本唱赞歌。

的确,从这次漫长、艰苦的旅行开始,日本就不再是落后的东方国家,而是以更开放的胸怀去接纳世界。

这个小小的,原本只会生产稻米和鱼的国家,开始了一段新旅程。

很快,旧金山的大雪停了,岩仓一行兴高采烈地奔赴美国首都——华盛顿。使节团在旧金山的出色表演惊动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他亲自接见了旅行团,并且满怀兴致地询问当时的日本会走向哪条道路。  

旅行团当时的心情兴奋而复杂。他们没想到总统会亲自接见,但看着自己土得掉渣的衣服时,又自惭形秽,恨不能自焚而死。

其实,这种复杂的心情,从他们一登上美洲大陆就开始了。高楼大厦、工业文明,甚至是开放的男女关系都让这些刚刚脱离闭塞的日本人大跌眼镜。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美国文明和商业的内涵,旅行团和美国政界的很多人进行了沟通、交流,他们发现美国的议会模式并不适用于日本,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让很多不合理的提案得以通过;而一些起初有争议的议案最后会通过,可见其中暗藏了权钱交易。

现在看来,这支旅行团的美国之行充满了新奇、丢人和窥探欲。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日本开始以一个国家的姿态来接触西方文明,所有的露怯、丢人、“犯二”都预示着他们已经敞开了心扉,接纳世界。

这支队伍深入了解美国之后,开始了下一站。

轮船从7月3日出发,他们经过了将近4个月的呕吐、颠簸,11月终于到达了法国,开始了欧洲六国游。欧洲给他们最大的震撼是,商业贸易的发达。这群大开眼界的人意识到,像日本这种一穷二白的国家必须靠贸易立国才能发财,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德国他们参观了啤酒工厂,几个人被啤酒熏得晕头转向,酒醒之后,伊藤博文就发誓要改良日本的酿酒工艺,重新包装日本酒推向国际市场。

后来一位旅行团团员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天然的财富是山,人为的财富是海,大力发展贸易是日本的唯一出路。

游历了欧洲之后,日本人除了发现自己跟世界脱节之外,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他们在英法的工厂看见工人工作效率很低下,200个英法工人干的活也就是日本五六十人的工作量。岩仓向明治政府进言说,英法工作效率低下是因为工人自由散漫,管理混乱,所以日本要工业化必须得加强政府控制,让政府主导。

在欧洲,日本人找到了自己的偶像,那就是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这哥们儿在宴请日本旅欧一行的时候,狂喝啤酒,脸色通红,激情四溢,跟使节团大谈自己苦难的童年、艰辛的青年和辉煌的中年。他痛说革命家史,唾沫横飞地回忆普鲁士如何从一个小国成为欧洲强国。最后,俾斯麦拉着伊藤博文的手说:“德国要强大就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从那一天起,恃强凌弱的思想播种进了博文的心田。

喝酒之后,伊藤博文在日记中写道: “环顾美利坚与欧洲各国,我以为,日本的未来当以德国为榜样,对内加强天皇陛下的统治,实现工业化;对外强化日本在东亚的影响力,建立一个广泛的日本辐射圈。”

在欧洲的日子里,使节团最重要的任务是研究欧洲新兴的工厂。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调查报告,详细描述欧洲工厂的情况,还制订了振兴日本工业的计划。

不仅仅是工业实力让日本震惊,欧洲的色情产业也让这些东方来的小个子们惊诧不已。身材丰满的姑娘站在橱窗里搔首弄姿,媚眼频频,害得旅行团流连忘返。博文和木户孝允考察了欧洲各大妓院之后,深切地感受到日本在色情业方面的落后和含蓄,英明地指出,欲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男人。很快,日本开放了色情业,国家颁布了“娼妓解放令”,公开的妓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个半世纪之后的今天,日本的色情已经“征服”了世界,起点正是这次旅行。

接下来,日本还要靠更进取的心态融入到世界大洪流中去。1871年,远在欧洲大陆的奥地利决定在1873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万国博览会)。当时,奥地利刚刚在普奥战争中失利,他们迫切地希望能通过一次世界级的盛会重塑自己的形象。

这个目的和日本不谋而合。朝中大臣得知此事后,立刻联名上书明治天皇,恳请政府拨款,参加此次大会。在这份万言书中,各位大臣痛陈参加万国博览会的好处:能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和机械工业;能让日本文化流向世界,让传统技艺获得世人认可得以保存下来;能让全世界知道,今天的日本正在以广阔的心胸迎接世界的变革。

这个理想何其伟大?

天皇拍板同意,并且亲自派代表组成了日本万国博览会事务局,全权负责此事。消息传出,举国兴奋。各个县纷纷贡献出能工巧匠和各种精巧的工艺品报名参展。为了入选的公平,事务局决定在参加万国博览会之前,先在国内搞一个小展览,让公民投票选择参展的物品。

这个小展览持续了一个多月,参加的人数达到15万人。展品无所不包,以继承日本传统工艺的精品最受人瞩目和欢迎,包括瓷器、漆器、战刀、浮世绘、盔甲等。

1873年2月,事务局人员带着选出来的展品奔赴奥地利。5月1日,万国博览会正式召开。事务局在馆内搭建了一个纯日本式的庭院,精巧细腻,美轮美奂。庭院内部摆放着各种极尽精致的工艺品。

这样一来,无数西方人被日本文化彻底征服,纷纷订购。这帮哈日的粉丝还自己造了个词汇——Japonism,也就是日本化,表达他们的哈日情结。

反过来,日本人也从这届万国博览会上受益匪浅。有一个做瓷器的老板惊讶地发现,西方人已经开始使用机械设备来制造瓷器,效率大为提高,远远高于日本的手工作坊。这个老板回国后,立刻疯狂订购新设备,提升了制瓷器的水平,降低了工艺成本,也让原本昂贵的艺术品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一句话,通过这次万国博览会,日本人收获颇丰,他们像一汪清澈的泉水,缓慢而有力地流进了全世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