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五脏与中医意象思维(1)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 作者:曲黎敏


《黄帝内经》讲了中医的五藏和意象思维的关系。民国时期,恽铁樵先生曾经说过,《黄帝内经》里面的“五藏”,不是解剖学上的“五脏”,而是气化的五藏。中医的“藏”,是指内藏的系统,而“脏”是血肉的五脏。中医所讲的五藏,都有内藏和外象的一个关系。所以恽铁樵说,《黄帝内经》里面的五藏,是四时的五藏,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比如春天主生发,肝胆也是主生发。

“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对人体生命功能结构的根本认识,是东方生命科学的基础。“藏象”二字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内藏外象”。“藏”与“象”,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内外相应、内外同构。“藏象”是一个表述内象的“象系统”。“藏”与“脏”虽只一字之差,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藏”反映的是意象思维的方法,“脏”反映的是具象思维的方法。从《黄帝内经》的思维方法看,应当写成“藏”。因为中医五藏——心、肝、脾、肺、肾,并不等于西医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不是脏器实体,而是指心运动系统、肝运动系统、脾运动系统、肺运动系统、肾运动系统。但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在本书中统一使用“五脏”。

恽铁樵的书里有一个例子,是讲水肿病的。西医认为,病人水肿,是因为静脉的血回流出现了障碍,或者是管壁的渗透机能太强。西医还认为,患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最容易罹患水肿病,但是中医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中医认为,病人水肿,是因为肾湿土太过,阳气不足,即身体内水太多了,而阳气的气化功能又不够,就会造成水肿。气化功能为什么会弱?是因为寒邪凝聚的力量太强。而气化的功能太弱,就会伤肾气,出现水肿。

所以,对同样的病,中医和西医在分析或治疗当中,都会出现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观念不同所导致的。

中医不是按照解剖的模式去看待生命的,而是认为五脏内藏在内,然后它自然会表现出来,即“象”,五脏都有象,一根手指上都有五脏。比如皮毛,肺主皮毛,所以手指上的皮毛问题都是跟肺气相关的,如果肺气好,皮毛就滋润;皮毛里面有肉,肉由脾所主,假如手指不饱满,肉出现一些问题,说明脾有问题;肉里边有血,如果是手指冰凉的象,说明心主血脉的功能出了问题;还有筋,肝主筋,筋表现的是肝的功能;手指里有骨头,肾主骨,所以从骨头可以看出肾脏的象。这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中医的意象思维。这个意象思维的总原则就是“从气相求”,是从气的层面去看待身体的。

什么是五行

五行是一种运动方式

中医里有关于“五行”的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但此“五行”并不是指五种物质,而是指五种状态和运行方式。

《尚书·洪范》给“五行”下的定义是:

“水曰润下”。首先,润泽是水的一个特性,水的状态是滋润、清润的。水对应的脏器是肾,如果人肾精不强,肾功能不好,再加上膀胱气化功能不好,人体的滋润性就不好,人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状况。因为舌上的唾液是由肾精所产生的,如果肾不好,清润之性就不会存在。其次,向下行是水的另一个特性。比如人失眠就是因为心肾不交,心火在上面飘着,而肾水全都下沉。这是水的状态和功能。

“火曰炎上”。炎是炎热的意思,火的状态是热性的,它的性能是热性,它的运行状态是上行的,即火都是往上飘的。

“木曰曲直”。首先,树木有“条达之性”,向上向外舒展。木对应到人体,是指肝脏,肝气要处在条达舒畅的状态才好,不能被抑郁遏制。其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疯长,不可能无限制地往上生长,所以“曲”指的是收涩之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就是指它的收敛特性。

“金曰从革”。金指金属,在传统文化中,“金”有两个特性,一个是“从”,代表顺从;一个是“革”,代表改变,所谓“革命”就是指改变我们的命运,重新换一种活法,重新改变自己。其实,凡是兵器、金属类的东西,都具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可以杀人,另一个是可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特性,就是“从”;杀人的特性,就是“革”。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诲,它告诉人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从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去考虑,思维不能太拘束,一定要放开自己的思路。

“土曰稼穑”。“稼”是种植,“穑”是收获。把种子撒到土里就是“种”,是种植象。“土”在中医里所对应的是脾,脾具有土性,脾的特性是输布四方。如果过度输布,人会呈脾虚的象,脾虚的人就会很肥胖;如果脾土太旺,人又会很瘦。土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收获,种下什么种子,比如“不锻炼身体”的种子,人就会收获不锻炼身体带来的后果。胖和瘦,都是内心种下“种子”——生活习性——得出的结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