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讲故事——庄家的题材炒作(2)

庄家那些事儿 作者:曹明成


二、题材炒作的种类

在信息战中,哪些题材经常被庄家利用呢?

1. 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

业绩改善,这是被庄家利用最多的题材,也就是最有说服力的题材。因为从根本上来讲,业绩是股市的根本所在,业绩是硬道理。所谓利好的预期最终都会反映到业绩上来,因此这是最有号召力的题材。

这里又包括两个方面,经营业绩改善或有望改善。而其中,业绩可望改善比业绩已经改善更有吸引力。因为人们更看重上市公司的未来。这类题材每到公布业绩报告期间显得尤为活跃,而公布完后,就暂时告一段落。

2. 上市公司的控股与收购

控股收购是一个企业通过证券市场或协议方式收购另外一个企业的股份并获得该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上市公司的控股与收购,在国外发达市场中是股市最有吸引力的题材之一。因为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控股指某财团在股票市场上大量吸纳某只股票,以求最终控制该公司。不过在中国股市的二级市场上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抢股收购是不太可能的。这与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有关。所以就目前而言,控股或收购还仅仅是一个炒作题材。多数控股行是由于庄家炒作失当,手中的股票越来越多,以至于达到或超过举牌的界限,而不得不举牌。

3. 公司拥有的土地资产有升值潜力

近年来,土地资产是一块香饽饽,拥有庞大的土地资产升值,则意味着公司业绩有较大提升空间。该类题材极具想象力,但最终要看是否有人挖掘并宣传这个题材。如果有人对这个题材进行深度挖掘,那么这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题材;相反,如果所有人都对这个题材冷落,就算它的潜质再大,也就是一只平平庸庸不起眼的小股票。

4. 国家产业政策扶持

这个题材的未来成长,最关键的是看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贷款政策。如果国家出文说对这类题材实行某方面的优惠政策,这样的题材就会像芝麻开花一样,一天比一天高。属于这个题材的有能源、交通、化工、通信、高科技等产业的股票。

5. 合资合作或股权转让

分析合资题材,要全面考虑合资伙伴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能量,分清有利的真合资和纯粹为造题材而吹捧的假合资,分清合资的前景是好是坏。

6. 增资配股或送股分红

增资配股本身并不是分红行为,它并没有给股东什么回报,只是给股东一个增加投资的权利。在牛市中,这种优先投资的权利往往显得非常重要,并具有一定的价值,因为牛市中人们预期股价会上升,可以优先投资必定会带来良好的收益。送股分红是上市公司给股东的真正回报,在这种回报真正兑现之前,往往会出现抢权现象,因为预期牛市会填权。增资配股或送股分红成为一种题材,是因为人们的牛市预期,一旦市势逆转,人们预期熊市到来,送股也好,配股也好,都不能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的题材就是他们要炒作的借口,目的是为了激发市场人气。我们不排除有些题材是有实质内容的,但很多都是子虚乌有、空穴来风的,甚至干脆就是散布谣言。

通常情况下,当某个大庄家或者机构准备炒作哪只股票时,就会利用他们的宣传工具制造一些理由然后套上“某某题材”的花环或者贴上醒目的标签,引起广大散户的注意,然后再伺机牟取暴利并将广大散户套牢。

从历次题材操作看,题材确实有聚集人气、活跃股市的作用,但是我们一定要看清楚股市的真实面目,不要因为庄家换了个说法而信以为真。题材不是起关键作用的,起关键作用的是整个市场的行情。

三、题材中的陷阱

很多股民一听到新题材,就会趋之若鹜地争相购买,从来都不认真去分析这些题材的真假、风险,有没有潜力。下面就提出几个题材可能存在的陷阱,望读者能以此谨慎地对待题材股。

1. 购并题材的真假

对于购并题材,首先要辨认其真假,不要盲目听从和跟风,一定要自己分析。而且就事实来说,绝大多数的购并题材,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在二级市场的举牌收购,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如果股民辨不清真假,分不清虚实,只要是购并的题材就跟进去,大都逃脱不了高位套牢的厄运;其实要学会操作,就算能分清楚购并的真假,还需要会操作,要知道购并对估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有就是这个购并的题材出来的时间的长短,如果刚出来,那不妨进去,如果已经被炒得火热了,就没有必要进去了,这个时候的股价肯定已经是在高位了,进去只有被高位套牢的危险。

2. 黑幕重重的重组

不少股民都热衷于重组题材的炒作,这得益于重组股在二级市场上的良好表现,每次上市公司重组过后,其股价翻番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有的甚至会翻上几番。

其实重组的实质并不像它的表面那样光鲜,先踢开真假不说,就其作用的大小,毫无疑问就掺和了庄家炒作的因素。还有一个事实,能真正从重组题材上挣到钱的股民可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许多重组本身就是假的,股价的上涨就是昙花一现;另一方面,就是真的重组了,也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就真的可以脱胎换骨,野鸡变成火凤凰。

为此,作为投资者,一定要认真看待重组,正确地去评估重组。

3. 恶炒的新股风险大

我国的股民有一个很特殊的喜好,那就是特别爱炒新股。简单地认为新股没有套牢盘,也没有什么历史遗留问题,炒起来容易,也更容易赚钱。我们来看这样一篇媒体报道:《哈投股份主营打新股,上市公司打新被叫停》。

2007年,借助前两年的上市公司大扩容,中国特有的打新模式造就了28%的无风险收益率,在这种高诱惑背景下,各渠道资金汇聚一级市场分一杯羹,其中包括作为甲方的上市公司。

参与新股配售、申购所获得的无风险利润,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收益远超实业投资,于是有些上市公司还动用刚从市场中募集而得的资金来“打新股”,这些上市公司包括冠城大通、新黄浦、金融街等,最后竟然冒出了一家主营打新股的上市公司哈投股份(创造了又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上市公司若一味炒股,忽视实业经营,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得不到实业扩张的支撑,很可能造成整个股市泡沫化。也有业内人士提醒称,打新股的资金迟早有一天会被套,作为公众公司的上市公司,一旦遭遇市场风险,必然会将风险扩大化,最终可能影响到每一个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大量事实证明,新股上涨是没有持续性的,尤其是首日暴涨之后,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大跌。脱离基本面的新股恶炒,风险性比之旧股有过之而无不及。2007年,中国石油回归A股就是很好的例证。

2007年,有着亚洲最赚钱的公司的股票回归A股,发行价为16.7元,很快股价就飙升到48.60元的历史高位。但之后就再也没有上涨,而是一直往下跌,到2008年4月18日首次跌破发行价,至此一个中国石油的A股神话彻底结束,七成股民被套牢其中。如图3-4所示。

新股上市当日由于没有涨跌幅的限制,一旦被恶炒,其风险不言而喻。例如2009年沪市重启IPO后首个上市新股四川成渝,演出可谓惊心动魄。

2009年7月27日,四川成渝(601107)以7.6元开盘,这个价格远高于市场的预计,也高于同板块股票的平均价格,而这仅仅是好戏的开始。开盘后就遭遇大量抛盘,股价急速下跌,最低跌至7.03元,但成交量却大增,换手率极高,开盘5分钟换手率就超过30%,半个小时换手已接近60%,此时股价已回升到开盘价附近,股价上升到7.9元附近徘徊了约一个小时,随后开始大幅飙升,一刻钟里一口气上涨到9.89元,较开盘价上涨了30%。

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去年5月14日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异常交易实时监控指引》规定,无价格涨跌幅限制的股票盘中交易价格较当日开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超过30%,可以实施盘中临时停牌,四川成渝被停牌半小时,于下午1:25复牌。更意外的是,下午复牌短暂震荡后,继续上冲,由于半天的换手率超过80%,达到很多新股一天的换手率,下午抛盘骤然减少,因此,不到半小时股价上冲到15.25元,达到较开盘价上涨100%(15.2元)的异常交易情况,被交易所再次停牌,也是新股恢复以来首次出现一天两次停牌的现象。此时,四川成渝按发行价计算的涨幅高达323.61%,为新股恢复以来最高涨幅。四川成渝被停牌至收市前5分钟,但复牌后股价急剧下跌,以10.9元报收。虽然较发行价上涨了202.78%,但短短的5分钟里下跌了28.52%,其风险可见一斑。如图3-5为四川成渝在2009年7月27日的分时走势图。

沪市历史上和四川成渝相近的新股恶炒的案例是紫金矿业(601899),2008年4月25日上市,该股以9.98元开盘,股价最高上冲到22元,也是较开盘价上涨一倍,但收盘回落到13.92元,但随后该股连续两个跌停板,等打开跌停板的时候股价已经回到10元左右,开盘价买入的人最终没有赚到多少钱,至于最高买入的人至今还没有解套。如图3-6所示。

只要能炒的都尽其所能地炒,然后就有人设置陷阱,等着别人往里面钻。

2009年10月底创业板上市首日的炒作更是如此,发行价已是天价,市盈率高达六七十倍,再经过一番炒作,部分股票涨幅200%以上,市盈率都在100倍以上,要100多年的盈利才抵得上当时的股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