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

《管子》管理日志 作者:徐明天


 

轻重无数,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故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

——《管子·轻重甲》【译文】

轻重之术的运用没有规律。事物萌发就要作出反应,听到声息就要加以利用。因此,治理国家而不能吸引天下的财富、招引天下的百姓,国家就难以成功。

管子前文讲:“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这里又进了一步:“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

如何“来天下之财”?管子给齐桓公讲了一个实例: 从前的夏桀,设有女乐三万,清晨就在端门奏乐喧闹,三条大街外都能听到声音,这些女乐无不穿着华丽。伊尹依靠亳地善于刺绣织带的女子,一匹织带就可从夏朝换得百钟粮食。夏朝是天子之国,夏桀不为治理天下忧劳,而是过于追求声色享乐,使得伊尹夺得夏朝的粮食,并控制了流通。这就是“来天下之财”。

如何“致天下之民”?管子给齐桓公讲了一个办法: 请在每一州建一座粮仓,每一里积贮五窑存粮。凡无纳税能力的百姓给予长期借贷,死后无钱安葬的百姓凭据领钱买棺。饥饿的有饭吃,受冻的有衣穿,死亡的有棺葬,贫困的有救济,这样天下百姓就会像流水一般涌来归附。

管子说:“故圣人善用非其有,使非其人,动言摇辞,万民可得而亲。”即贤明的君主善于利用别国的财富,役使别国的百姓,只要发号施令,就能获得万民的亲近。

300年之后,古希腊的色诺芬写了一本《家政论》,首次使用了“经济”一词,“经济”与管子的“轻重”基本相近。管子在这里就是以“轻重之术”,也就是用经济手段吸引天下财富,招来天下百姓,强大自己的国力。

企业在招揽人才、满足员工的物质文化需要时,也应该多动点脑子,发挥企业的优势,使用经济的手段,让员工的需求增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