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圣人之所以圣人,善分民也

《管子》管理日志 作者:徐明天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于民,唯圣人为善托业于民。

——《管子·乘马》【译文】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善于与百姓分享利益。圣人如果不能与民分享利益,就同百姓一样了。如果自己总是不满足,怎么能称作圣人呢?因此,国家需要时,就向百姓征用财物以供使用,没有需要,就让财物留在百姓那里。只有圣人才善于将产业托付给百姓。

“苟富贵,无相忘。”陈胜、吴广大泽山揭竿而起时向追随者如是说。在造反、革命时,同甘同苦是很容易做到的,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利益也比较少,大家需要出生入死。但是在革命成功之后,在夺取政权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利益多了,问题也就来了。陈胜、吴广坐上大堂,自封为王,马上翻脸不认人,把找上门来的穷兄弟赶了出来。因为这些乡亲“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而杀了他们其中的人。陈胜此后众叛亲离。

让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今天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陈志武教授统计了数据,从1995年到2009年,政府的税收增长了10.2倍,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这14年当中增加了2.2倍,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7倍。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大饼越做越大,经济形势越来越好,但是收入的分配却越来越不平衡。

要让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在企业的成长中获得利益。企业要有这样的愿景,才能激励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星期四

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

悦在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

——《管子·版法》【译文】

取悦民众要施爱加惠,获得众百姓的拥护要废除私心,召来远方的百姓要修治内政,避免祸乱要消除民怨。长治久安就要任用贤人,巩固君位就要与民同利。

“取”与“予”,不仅仅是财富分配的问题,而是“利者则来,害之则去”的“利害”关系,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政权巩固,是管子“以人为本”理念的所在。

最早统一中国但只存在了15年就被推翻了的秦王朝,并非亡于暴政,而是亡于无法平衡阶层利益而引发的起义。当时土地国有制及授田政策成为土地分配的一个巨大难题,即已有的土地无法承载依照既定土地制度进行的分配方式,土地问题正是秦王朝覆灭的根本所在。土地,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源,是一切经济的载体,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是安身立命之本。对其制订政策制度,若不秉承着谨慎的态度,出现大的经济问题在所难免。秦统一六国后,对于过去的土地制度及政策并未做大的改变和调整,仅仅统一了各地田亩丈量制度,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不论是革命还是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让全民都分享到成果,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企业给员工利益,不是要换取员工的劳动回报,而是要赢得员工的忠诚度,与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如此,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危机,员工都能和企业共度时艰。星期五

能予而无取,天地之配

不行其野,不违其马,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管子·形势》【译文】

不去原野奔驰,也不能丢弃马匹。能做到只给予而不索取,就可以与天地匹配。

“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圣人之所以圣人者,善分民也”、“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管子对于“取”与“予”的论述有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但是在以上四个层次中,“取”与“予”都是从统治者的利益来考虑的。给予老百姓利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保证统治和政权的长治久安。

不过管子还认为,“取”与“予”的最高境界是只予不取:“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只有把君和民融为一体,才能像天地融为一体一样完美。

企业家应该把自己的生意和经营赋予更高尚的意义,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还要回报国家、社会、人民,如此才能超脱“取”与“予”的利益纠葛,赋予企业高尚的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