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颠覆的动机是梦想,把梦想变成蓝图(4)

马云的颠覆智慧 作者:快刀洪七


高盛考察下来对阿里巴巴比较满意,于是就给阿里巴巴开条件。最后决定性的文件是一份传真,当时马云和蔡崇信在深圳,其实也是在找投资,而且已经谈得差不多了。但是他们俩都比较挑,总觉得那个投资人有点不合他们的胃口。就在那天谈完回酒店的时候,高盛的传真到了。

“说实话,当时阿里巴巴对投资人的谈判空间余地比较小。虽然互联网热,但我们当时没钱是个大问题,没有办法对高盛这笔投资的条件进行讨价还价。到后来第二轮融资的时候,我们手里还有很多钱,谈判的余地就大很多。当时高盛的要求比我们正在谈的那家投资人要求来得苛刻,但马云和我商量之后还是决定要高盛的钱。因为,一方面它是美国有名的投资公司,可能会对我们未来在美国开拓市场有些帮助;另外,它的规模大,看事情比较长远。我们大概商量了十多分钟,把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了。”蔡崇信说。

这就是接下来很轰动的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行,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成为阿里巴巴首轮所谓“天使基金”的消息的全部背后故事。

在阿里巴巴的创业传奇中,得到投资的章节是媒体觉得最为不可思议的一个部分。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看到,马云用了6分钟时间就“搞定了孙正义”,得到了他2000万美元的投资。而孙正义的第二笔投资是他们两个人在洗手间里谈定的。而拿到了所有这些钱以后,马云还可以多少有点得意洋洋地说:“投资者在阿里巴巴只是个娘舅。”言下之意阿里巴巴还可以不唯投资者的意志行事。

话说到这里,我们要摆正马云当初创业的位子。我们发现,马云本人其实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什么叫财务自由,就是不用为下个月有没有工资而操心,不用为吃饭操心。有人说阿里巴巴还约定不能打车呢,现在18罗汉回想起来,对当时能打个便宜的车都很是斤斤计较。我要说,这是两码事,比如你老婆在菜市场跟人家讲个价,争个一分钱两分钱的,能不能说明你家就揭不开锅了呢?

进一步来说,虽然马云曾经拒绝了38家投资商,当然你可以解释为马云坚守梦想,拒绝了他们,而且是在公司几乎没钱的情况下,大多数的媒体也是这么描述的;但是我看来并非如此,想想看,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38家投资商表示兴趣,那么确实马云不需要担心没钱,这跟找工作一样,如果你手中还握着好几个offer,你当然占有绝对的选择权。其实,高盛跟别的投资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投资人,都是逐利的,也正是因为对这点的判断,马云才把投资者比成娘舅,才把股东当成客户和员工之后的第三个次序。也许,只是因为高盛来谈的时候,正好阿里的钱真的快花光了,马云真的想要钱了而已。打个比方,你有一套房子,每天都有人来看,并给你出价,你觉得你的房子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所以拒绝了前面的38家。但当你被磨得不耐烦的时候,或者真的需要钱的时候,这时候,高盛来了,你就跟他成交了,也许,他开的价码还不如前面38家其中的一家呢,但是你也成交了,也许跟那个房产经纪有关系,也许吧,谁知道呢!这种事情几乎每个放盘的人都经历过。

所以,说马云不缺钱,除了说他本人实现财务自由外,还有一个意思是说他永远在需要钱的时候不缺送钱来的人。正是有这些财务基础,马云才得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按自己的意志去打造阿里的明天。

同时,除了自小形成的独立思考和具备商业常识以外,马云在前三次创业中,学到了很多,也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尤其是在中国黄页的时候,已经开始实践其零公关的雏形套路,善于跟媒体打交道,按媒体的规则快速反应。所以,我们可以说马云的前三次创业,跟大多数人的创业很像,实际是创业的几个层次。翻译社只是为了赚钱,今天我们有很多人都是这种创业模式,小富即安,即便没有太大的背景和能力,只要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做好;中国黄页的层次高一些,需要整合资源,但马云当时的背景,以及对资本游戏规则的不熟悉,他虽然在市场上成功了,但最后还是撤出了,今天我们有相当多的科技企业可能还是在这个层面。

最重要的经验,还是在外经贸部,马云借助国家的平台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的商业试验,而这些,在没有国家背景的前提下是不可能这么快出成果的。其实,我认为,马云内心是非常感激外经贸部给了他这样一个平台的,他从这里得到的远远大于他付出的,他实践了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并证实了可以赢利。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正如当年他在半天收到5个请求一样。所有创业的人,都应该牢记这一点: 你要相信的是你的实践,你的第一手材料。只有第一手的东西,才是能给你信心的东西,无论别人说什么,都不能改变你。这正是独立思考、相信事实的马云,在今后无数次的波浪面前,能够一往无前,能够坚信网商的未来,能够带领团队最关键的信心所在。

记得有位前辈说过,什么时候出来创业,不同的身份,创出来的事业盘子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只是会做设计,你就跑出来,你可能只做一间设计工作室,有点像马云的翻译社,那算是看天吃饭,生意好坏不由自己。如果你成为企业的一个总监,看好一种技术或商业套路,你出来创业,你可能能做一间小公司,也能活得还可以,但是经不起折腾,一遇到激烈的竞争,就可能会出局,就像马云的中国黄页。如果你还有一些国家背景、更广阔的资源平台,那么,你再出来创业,你的基础就跟别人不一样了。就像一个普通技术员创业,跟李开复创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一样。

虽然马云觉得外经贸部给的股份没有兑现,但他也承认,“在这之前,我只是杭州的小商人。为国家工作,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所以,阿里巴巴的成功,以及马云天马行空的想法跟做法,都是有其发展的轨迹的,也都是有其原型的。当然,脱离了外经贸部之后,马云就又变成了纯民营的小企业了,而正是马云深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才需要用一些颠覆性的、看上去极端的大创意去搅动这个江湖。而根本的前提是,在中国黄页和外经贸部,他已经模模糊糊地看到了网商的未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