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课 名牌的价值(1)

王永庆来不及教你的14堂理财课 作者:康文柔


 

让别人看见名牌的Logo(标识)

你喜欢购买名牌商品吗?如果你是个钟情名牌货的消费者,请问你购买名牌的动机是什么?

□ 取悦另一半或吸引异性

□ 工作场合需要

□ 名牌商品的质量较好

□ 自己高兴

那么,你会在意商品上的Logo是否明显,让人一眼看出这就是名牌货吗?

□ 在意

□ 不在意

拥有名牌商品,似乎能为粉领族带来更多自信,一项针对粉领族对于名牌消费观的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认同购买名牌是“追求流行生活”。

名牌爱好者也很在意商品的品牌是否能引人注意。爱买名牌的受访者之中,有82%的人表示,会注意商品上的Logo是否明显。而随着精品时尚观念越来越普及,在某些人眼里,名牌的象征意义还超过了质量的重要性,有三成受访者更承认,如果买不起喜欢的商品,宁可先买仿冒品过过瘾。

这些人,无非是想体会成为明星、名媛、模特儿等上流社会人士的品味与风采。其中,名牌包是女性展现时尚品味的首选,各家品牌逐季更换经典包款的色彩、材质,每季更推出全新的“It Bag”(流行主打包款,It是指inevitable,也就是“必不可少的”),刺激女性的采购意愿。尤其是八卦媒体捕捉到的欧美明星、名模的钟爱,往往会吸引爱好时尚的消费者跟进,形成一股流行风潮,激励女性每季买包“投资”自己。

有些消费者购买精品包的目的,则是希望能够增值,转手赚差价。因此一些品牌的过季商品特卖会,常吸引大批人潮疯狂抢购,但这些过季商品往往因为款式不受欢迎,转手行情差,最后落得塞进家中橱柜的下场。

然而,不用名牌就会显得没有品味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北欧是全世界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但是直到2006年底,LV才在挪威这个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开第一家店。

品位与自信,是你自有的名牌

重视设计、创意与品位的北欧人,并不重视所谓的“名牌”。一向不重视国际名牌的他们,偏好购买合宜又有设计感的商品。你即使身穿名牌服饰,手拿名牌包包,走在北欧大街上,也根本不会引来特别的注意。

台湾英文补习界名师徐薇,身价保守估计至少上亿新台币,已经不用为钱工作的她,受到父母不擅理财的影响,依旧奉行俭朴保守的风格。虽然经常在荧幕上曝光,却很少买名牌,在治装费上非常节省。她的衣服是在五分埔、路边摊买的便宜货,她从不买昂贵的珠宝首饰。她不在乎别人笑她穷酸,她说:“贫穷并不可耻,而是要去借用贫穷所带来的正面力量,努力赚钱。”

同样是收入足以过着贵妇般生活的台湾104人力银行营销总监邱文仁,也只在百货公司周年庆时购物,而且专买4折以下的服装。她不上美容院,自己洗头发,不买昂贵的彩妆,首饰则采取以旧换新的模式。她认为:“不奢华,也可以带来自信。”

“国王的旧衣”行遍天下

聪明的人出席适当的场合,如果搭配得宜,即使只有一件名牌,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尚。这才是利用名牌,而不是被名牌所奴役。

经常出入时尚派对的Just Diamond营销经理朱晓蓓说:“台湾人有名牌迷思,会为了穿名牌而穿名牌!”点出了台湾现代年轻人的偏执消费观。她认为,买名牌不代表有品味,买对商品比一味地购买名牌来得重要,这才是精穿细着的道理。

举例来说,朱晓蓓有一件名牌的黑色细肩带小洋装,当初花了5万新台币购入,但她却已经穿了8年多。同样一件洋装,只要搭配不同配件或稍微改变发型,无论出席婚礼、满月酒、音乐会、派对等各种场合,都能得到不错的评价,甚至经常被误以为是当季新款。

“像这样的衣服,只要一件就够了。事实上,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品位,不是要先看他穿多少‘金额’在身上,而是看他穿对衣服了没有。”朱晓蓓不建议每个女人都要拥有多件名牌,只要有一件“国王的旧衣”就已经足够。

二手精品高贵不贵

对于无法满足于简单款式的人,可能认为只拥有一件名牌太过乏味。收入有限的上班族可以钻进二手市场,用低于市价的价格,买到保养得宜的名牌货。

德国作家亚历山大·凡·施恩堡(Alexander von Schnburg)在著作《穷得有品位》中提到,他姐姐玛雅购物的原则是,所有东西一定要便宜!即使买名牌,也一定要等到清仓大甩卖或到二手店购买。

至于他太太的衣柜里,最漂亮的衣服是一袭日本制的蚕丝大衣。穿上它,无论出席婚礼或鸡尾酒会等任何正式场合,都显得适宜大方。然而这件大衣,是在慕尼黑一家二手商店里购买的,要价仅30欧元(约合1 300新台币)。

他太太甚至会和朋友举办“时尚舞会”,名义上是聚会,实际上却是“私人清仓大甩卖”。为了避免每次正式场合都穿一样的衣服,姐妹淘之间也会彼此交换或赠送旧衣,互相交换着穿,一举数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