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课 富爸爸“穷”小孩(1)

王永庆来不及教你的14堂理财课 作者:康文柔


要不要给小孩零用钱?

你的家庭或许称不上富裕,但再怎么穷自己,也不能穷了孩子。孩子刚刚念完幼儿园,正准备进入小学,餐费、补习费或日常需要的物品,你都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此外,你还会另外给孩子零用钱吗?

□ 会

□ 不会

如果你的答案是“会”,给了零用钱之后,不论多寡,你是否会要求孩子记账,并定期和孩子讨论他的开销?

□ 会

□ 不会

该给孩子多少零用钱,就跟该留多少遗产给子女一样,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有些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要多少给多少;有些父母恰恰相反,认为孩子反正不懂理财,不必另外给零用钱。

这两种类型看起来是两种极端,其实都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让孩子对金钱没有“感觉”,因为他们都不需要去自己管理自己的金钱。

小时不烦恼钱,长大就为钱烦恼

《Smart智富》月刊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四成的父母选择“不给零用钱”,因为“他想要什么,我会买给他,不需要再另外给他钱”;“他还在念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帮他开好理财账户了,他有钱得很,干吗再给他零用钱?我都帮他存好了”。

而有的给零用钱的父母,往往也只是固定地把钱交给小孩,并不要求孩子记账,更很少系统地给予孩子充足的理财教育。于是孩子浑浑噩噩地长到20来岁,许多大学生因为被父母照顾得太好,连家里一个月需要多少开销都不知道。问他们手上有多少存款(靠自己攒积下来的,不是父母帮他存的),超过50万新台币的不到两成。

这些年轻孩子往往等到出了社会,有了自己的家庭,才知理财大不易,更甚者败光家产,而且拖累双亲。父母为孩子多方设想的结果,却是连自己的退休老本都给赔光。这样的悲剧可说是层出不穷。

这其实很有趣,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非常重视,但对于影响孩子一生的金钱教育,却始终避而不谈。对于这一点,不论是家庭或是学校,都有同样的迷思。

因为对金钱教育采取“放任”态度,这使得不曾为钱烦恼、不曾穷过的孩子,成年后或许有不错的学位,甚至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却常常为钱所苦。

美国有一份针对有钱人小孩所做的调查,发现不少白手起家、自行创业而致富的父母,从小给孩子精英教育,让他们学会过高级生活,结果不少孩子日后成了工程师或医师,算是社会上的高薪阶级,却因为不曾识得“穷”滋味,为了要维持自幼养成的高档生活习惯,最后入不敷出,每年还要回家向父母伸手要钱。

穷过,更能牢牢抓住财富

年收入近50亿新台币的台湾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因为有个富爸爸,年轻时靠着家族金援,他的生活可称奢华,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后喊他败家子。直到后来他脱离家族自行创业,而家族企业又碰上财务周转不灵,他才深刻体会赚钱与经营事业的辛苦,从此放下虚荣,面对自己。现在的戴胜益,平常搭地铁、走路上下班,并把以前去俱乐部应酬的时间拿来读书写作,他说:“人生开始富足了。”

这样的他,自然深知当有钱人的孩子的坏处。对孩子的教育,他不与亲朋好友作比较。即使别人都把小孩往贵族学校送,他依然坚持让孩子念学区内的学校,严禁他们在校内提家世。孩子到高中毕业为止,一个月只有1 000新台币的零用钱,即使出国念书了,包含所有的花费,每个月也只有1万新台币。

他的孩子绝对不能养出“贵气”,还没学会赚钱就有了贵气,自然会想跟别人比较,买名牌,追逐虚荣。“现在就让他们走投无路,了解任何东西得来不易,他们才会懂得知足,这是我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他说。

台湾补习界名师徐薇年少时也曾有过一段苦日子。她的父亲是贸易商,花钱从不手软,结果背了债,母亲被迫在菜市场里摆临时摊谋生,既要躲警察,收摊了还要面对讨债的亲友,所以她早早就见识过人情冷暖。但是她很争气,考上第一志愿台大外文系之后,第一件事不是计划未来的留学,而是到处寻找课余工作的机会赚钱养家,努力了好几年才将家里的债务全部还清。看够了父亲的花钱方式,她规定自己赚了10元就至少要存7元。为了不想再经历一次欠债被催款的痛苦,她要等户头里的现金够了,才去买房子,从来不贷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