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湾经验:她一直都在那儿闪亮着啊!(2)

一个台湾人在大陆四年的投资笔记 作者:刘坤灵


中国台湾由一群高水平政府官僚精英带领制定经济发展的主轴,制定一系列产业引导政策,自民生轻工业着手,并全力开拓外销市场,再转至重工业的发展,奠定深厚的制造基础,成就台湾经验,居亚洲四小龙之首,二三十年前进行产业再造,大量人才投入工程科学领域,全力推升并扶植高科技产业。

科技产业高度发展得力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台湾大量人才留学国外,特别是美国,当时流行口号为“来来来台大,去去去美国”。之后大量留学生返台,1980~1995年期间为高峰,在历史的承接点上,成功与美国高科技主流产业接轨,成为全球分工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高张力的高等人才的聚焦将中国台湾精神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

以外销及生产为导向,正是因为岛内的天然资源匮乏,且内需市场太小。

所有中国台湾高科技的发展早期都来自新竹科学园区,有许多故事让全世界很多有心人士醉心研究,希望能予以复制。

新竹科学园区附近有国家级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两所著名的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据《天下杂志》统计,在园区的高科技公司中,大约有70%为交大校友,交大的校友网络占地利之便且科技影响力无远弗届。

此园区成为中国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科技产业的心脏地带和科技产业水平的象征,在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整个中国台湾5.3%的生产总值。科学园区创造中国台湾信息电子业的总营业额中有三分之一强,发展构建出中国台湾信息电子业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体系,其平均生产力为全台制造业平均值的2倍,平均研究发展经费投入则为全台制造业平均值的5倍。此园区是全球第三大信息产品生产地,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有多项产品产值占中国台湾制造总量的50%以上,如网络卡、影像扫描仪、终端机、桌面计算机等。排世界第一及世界第二的有:桌上及掌上影像扫描仪、计算机网络卡、鼠标、集线器等产品。它也是世界第四大半导体工业制造地区,仅居美国、日本、韩国之后。中国台湾IC产业的制造,从上游的电路设计,到集成电路制程设备的开发等,几乎全部被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所囊括。“晶圆代工”,此园区占中国台湾的产值及世界的64.6%,居世界第一位;“IC设计”,此园区占中国台湾的93.5%,居全球第二位。

这一小小弹丸之地,引领科技风骚20余载。

中国台湾风险投资经验

中国台湾的“创业投资事业审议小组”,在1987年成立,由“中央银行外汇局”、“国科会”、科学园区、“财政部金融局”、“赋税局”、“证管会”、“保险司”、“行政院”开发基金、“经济部投资处”、“投审会”、“商业司”和“工业局”共同组成。拟定各项配套措施以鼓励法人机构的投资,如租税抵减、免征事业所得税、其他税赋优惠奖励,外汇放宽和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后来陆续成立的法人机构投资占创业投资基金来源的八成,并以此全面启动了中国台湾的产业和技术升级。

台湾当局有关创业投资在台施政措施包括:第一,《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第二,12项策略性工业;第三,科学技术发展方案;第四,《促进产业升级条例》。这些政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台湾科技产业的突飞猛进和蓬勃发展。

中国台湾科技产业是以电子信息及通信产品为主体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工业,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占总体工业60%以上的比重。相对于其他的如食品和农业的传统产业、纺织、化工、钢铁、房地产等而言,表现特别亮丽耀眼,这些占了中国台湾的上市公司的六成以上。

中国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史,成功转化了高科技发展初期蕴涵之高风险,写下光辉的一页,是当年有为政府的远见和大手擘画,携手丰沛的高级科技产业人才共同打造而成。

这些发展累积的丰富经验造就中国台湾业者十足的国际竞争力,在许多科技产业链作深厚的全球布局,将整体链条上中下游各细分产业形成最佳串接,分享产业信息,凝聚彼此共识,分散彼此风险,强化合作密度与深度,创造雨露均沾的有利环境和条件。

拿“计算机产业链”来说,在珠三角及长三角形成上万家厂商坐落而成的绵密产业链,成为全球计算机生产重镇,在两小时内,可以完成一台计算机的组装。不过这个计算机产业链在中国台湾产业的掌控之下,非体系内之人士不易分取一杯羮。

除此之外,中国大陆可以参考中国台湾退出机制的经验,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中国风投业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自1984年中国台湾成立第一家创投至今,风险投资市场历经20多年的经营与发展,共募集新台币1 800多亿元投资于台湾9 000多家科技公司,其中400多家科技公司上市或上柜。在中国台湾资本市场中,近一半上市及上柜的科技公司均有风险投资基金的投入,虽然台湾风投基金投入台湾高科技产业仅为新台币1 800多亿元,却成功地带动台湾科技产业资本形成新台币19 000多亿元的市场规模。

中国台湾的高科技成功有许多要素,有数个高科技园区,最重要的是新竹科学园区的诞生,后来又陆续成立了中部及南部科学园区,还有台北市内湖科技园区等;另一要素则是台湾岛内丰沛的科技人才,新竹交通大学毕业的校友表现异常突出。

新竹成为一个科技和交通枢纽,它的地理位置恰当,在中国台湾新竹市至台北市的70多公里的范围内,几乎所有信息电子业上中下游都一应俱全,产业链非常齐备完整,因而造就了新竹科学园区的高科技产业的奇迹。探讨新竹科学园区之所以成功的其他条件,因为它坚持进入的原则,必须采取三阶段严格审查制以及要求创业者要自己掏钱。台北市内湖科技园区是另一新兴区块,区内汇集大量的高科技公司,聚集着许多在中国台湾上市的电子信息大厂,这里俗称“内科”,当然这儿不是内科门诊,不看病,没有医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