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养生要弄清自己的目的

养生看体质 作者:孔令谦


5、养生要弄清自己的目的

《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养生的第一要务是防病,防因情绪方面导致的内伤疾病,防因饮食方面而导致的内伤疾病,防因外感而导致的外感疾病。

● “三焦”--我们的脏腑容器

养生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养生?其实说到底,养生的目的首先还是为了防病,防止疾病的发生可以说是养生第一要务,那么防的是些什么病呢?防因情绪方面导致的内伤疾病,防因饮食方面而导致的内伤疾病,防因外感而导致的外感疾病。

这是从防病方面来讲的,同时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我们人体的上中下三焦进行保养的一个过程。那什么是三焦呢?在这里的“焦”可不是烧焦了的那个焦,也不是焦点的焦。说白了,三焦就是装载全部脏腑的三个大容器,也就是整个人的体腔。古人将三焦分为三部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膀胱、大小肠。《黄帝内经》上解释说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上焦心肺一条线,中焦脾胃一条线,下焦肝肾一条线,基本上养生的原则就是围绕这三焦而来了。

大家也不要将这个上中下三焦给它物理划分了,实际上它的病是有转变规律的。所谓上中下三焦,实际上是来表明这个疾病的轻重缓急,也就是说不论是病毒也好还是病邪也好,只要它侵犯人体了,它会有说明这个病的深浅,并不是说病毒果真。侵犯了上焦、果真的侵犯了中焦,或者说病毒侵犯了下焦,并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提到“三焦”,我把清代瘟病大家吴鞠通所列出的这个规律来介绍给大家,目的其实是希望大家有一个情形的、大体的认识,从中找出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再将这些原因还原到我们生活当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不良的生活起居,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情绪上的波动。

● “治未病”--圣人们的养生经

当前养生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是件非常好的事,这说明我们自我保护意识、自我健康意识提高了。在《黄帝内经》里边有篇文章叫做《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里边是这样讲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它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如果等病已经发生了,那么就好比你渴了再去钻井,打仗了你再去铸造兵器,这样的话就已经晚了。因此养生的原则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叫: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才是关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