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走出国门的民族银行(2)

马蔚华与招商银行 作者:张力升


2002年,招商银行用国内银行业%的资产、%的员工和%的管理机构,创造了8%的利润,资本利润率不仅高居国内榜首,而且也已登上了国外媒体“世界25家最佳资本利润率银行”的排行榜。在此形势下招商银行趁热打铁,不仅成功实现上市,而且在国内率先推出“一卡双币”,全球通用的真正信用卡。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招商银行信用卡已经占领了全国1/3的市场份额,发卡数量和卡均消费同时位列国内第一。

中国人习惯于量入为出,但是信用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习惯,极大地带动了国内的消费。配合信用卡的发行,招商银行与有关企业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务项目。以“分期付款”业务为例,消费者可以划招行卡购买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产品,提前享受产品的优越性能,每月分期还款,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2008年震惊世人的汶川大地震后,招行信用卡的用户只要发送短信就可以从自己的户头捐款,方便了赈灾行为。

对于客户来说,招商银行是个总能推出新服务、总是全心全意为你服务的合作伙伴,这种口碑使得很多客户乐于与之合作,也总能吸引媒体的眼球。2006年8月,招商银行给华谊公司投拍、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集结号》无担保贷款5000万元,开了银行独自承担风险、投资娱乐业的先河。

2008年10月,在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西方银行大批倒闭的背景下,招商银行却在纽约开设了新分行,进军国际市场。这是17年以来美国向中资银行颁布的第一张银行执照,也是招商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招行国际化金融服务平台随之而成。

马蔚华做事风格务实而低调,富于口才和耐心,坚韧而不失强硬。在国内每到一家分行,他都要拜会当地的党政领导、走访大客户,还要到基层网点走走看看。在国外他频繁拜会政商名流,宣传自身企业,破除偏见,赢得理解和认同。为了纽约分行的开设,他对华尔街和美国政府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游说,挨家挨户地去沟通谈判。奥巴马政府的新财长盖特纳称他为“和巴菲特一样重要的人”。

马蔚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富于创新和变革精神,在关键时刻能“因势而变”,出其不意地转化劣势,变弱为强。想当年,在他接任行长的第一个月时间里,两件不同寻常的“见面礼”就接踵而至:央行叫停国内银行的离岸业务,直接影响与香港联系密切的招商银行业务;受谣言影响,沈阳分行发生大规模挤兑。而外界对这位从政出身、从央行空降而来的新行长也保持着关注:他能否适应新的商业环境,从官员转型为金融企业家呢?

所谓离岸业务是指银行“两头在外”,在境外吸收外币存款放贷的金融活动。1999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加上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问题,造成离岸资产质量极差,不良贷款率很大,央行不得不叫停国内银行的离岸业务。当时招商银行的离岸存款多达12亿美元,一旦境外储户得知离岸业务被停,一起涌来挤兑,后果将不堪设想。马蔚华亲自进京,请央行先不要发正式文件,以免走漏风声。他自己回到深圳千方百计组织外汇资金以备储户提取。当手头的外汇增加到足以支付时,这场潜在的危机才得以化解。

第二件事就是招行沈阳分行的挤兑。银行最大的风险就是挤兑,这意味着公众对银行不信任,如果所有的客户都一齐涌来,再好的银行也会倒闭。由于海南发展银行被关闭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沈阳分行发生大规模的挤兑事件,每天3-5亿元人民币的存款被提取。那一天招商银行董事会正好在香港开会任命马蔚华当行长,马蔚华只能在香港用电话遥控,两天之内紧急调拨了17亿元资金去沈阳满足提取,以示招行并不存在信誉危机。挤兑风潮经过十几天最后才平息下来,一触即发的金融风潮终于没有变为现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