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节:动物趣谈(49)

动物趣谈 作者:(英)约翰·劳埃德


·为什么欧洲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会如此繁盛?首先是食物。它们可以吃大多数地里生长的植物,在数量上,一只兔子一天吃掉的草足够填满一只大小适当的枕头。其次,与其他大多数种类的野兔不同,它们挖掘的是公共的洞穴系统,可以给大量的繁育中的雌兔提供支持。最后一点,它们的繁殖状况,哦……的确就像穴兔的样子,具有很强的繁殖力。雌兔常常不是在怀孕就是在泌乳,或者同时进行这两件事儿。雌兔每年能生产30只幼仔,而这些小兔在出生后6个月就可以繁殖了。雄兔倾向于将兔群分散,形成新的群体,而雌兔则坚持在原来的群体中繁殖,直到兔群太拥挤了为止。除非被捕食或有疾病的入侵,兔子的种群数量是螺旋式上升的。

·尽管看上去很像,但兔子不属于啮齿动物,它们隶属于兔形目(外形像兔子一样的),共有50多种,包括野兔、鼠兔、黑尾兔和棉尾兔等。兔类动物有一个特殊的技巧:食物可以吃上两遍。不同于牛对食物的反刍,兔子是吃自己的粪便。不是我们见到的那种散落在它的窝外边的干燥的纤维状粪球,而是它们大肠中的内容物,看上去就像一串闪亮的绿色葡萄珠,里面充满了细菌,能够产生身体必须的营养物质,特别是维生素B。严格地说,尽管它们也是来自肠道的东西,但并不是粪便,而是食物。它们的外表被涂上了一层有弹性的黏液以保护它们不被消化掉,而兔子直接从它们的肛门处来接这种东西吃。

·在英国,直到19世纪中叶,资源丰富的兔子才成为农业上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最初被诺曼底人引入的时候,兔子是一种有价值的家养动物。兔场主将它们饲养在兔场的围栏内以便获得兔肉和兔的皮毛。偷猎兔子犯的是大罪,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在19世纪20年代,农场主不但在它们的土地上修了无止境的篱笆围栏(对于逃逸的兔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环境),而且使用了射击、投毒、诱捕等疯狂的手段来对付从前控制住了兔子的数量的狐狸、貂、鼬和猛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托马斯·奥斯汀在他的澳大利亚新农场里幻想的"狩猎运动"回到家乡时却从能提供肉和皮毛的动物变成了害兽。这些曾经是外来种的兔子现在使英国的农业每年花费掉1亿英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卖到英国餐桌上的兔肉大多数是工厂化生产的,而且是从中国、匈牙利、波兰进口的。

浣熊

·--肥胖的纽约居民

通过其他语言对浣熊的称谓,你能对它们了解很多。浣熊的英文名字来源于北美印第安阿尔冈琴语arahkoonem,意思是"它们揉搓、洗擦、抓挠";在美国达科他苏语里,浣熊叫做weekah tegalega,意思是"画脸的魔法动物";在北美印第安阿布纳基语中,它被叫做asban,意思是"举东西的动物";美国东部的特拉华州的印第安人把它们叫做wtakalinch,意思是"能够非常灵活地运用手指"; 在阿兹台克语中还把浣熊称作eeyah111ahtohn,意思是"懂事的小老太太";而西班牙移民则改编了阿兹台克语的称呼,叫做mapache,意思是"有手的动物"。

·浣熊是北美洲最知名的野生动物。在它们的眼睛上有一个黑色的、像面罩一样的斑纹,并且在一条被毛的尾巴上有4~10个黑色的圆环。它们的每个足上都有5个脚趾,前足上长有拇指,这样就可以使它们能够拔出门插,打开瓶盖,解开绳扣,转动门把手以及打开冰箱。它们的足迹看上去就像小孩的手印。浣熊非常容易地就适应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很多浣熊在纽约城里悠闲地生活着。在农村,浣熊能够活到16岁,但是在城里,它们的食物与十几岁的青少年吃的差不多,非常依赖炸薯条和炸面包圈,以至于它们在野外根本无法生存。

·在某种程度上,脂肪是浣熊的一个难题,它们体内50%的物质是脂肪。曾经有一只最肥胖的浣熊,名字叫做"强盗",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沃尔纳特波特的冰淇淋大世界的外面,喜欢贪吃花生酱和蓝莓泥。浣熊正确地应该被叫做杂食动物。它们实际上能吃任何食物,可以猛吃螯虾、苹果、老鼠、鸡蛋、昆虫、胡桃、青蛙、鱼、甜玉米、蛤蜊、樱桃、龟、橡树果实、蛇,甚至是公路上被撞死的动物尸体。几乎在除了美洲以外的所有语言里,如德语、芬兰语、汉语、日语、保加利亚语,都把它们称作"浣熊",因为它们好像在吃东西之前,都要把食物洗一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因为浣熊分泌的唾液少,不能吞咽干燥的食物。事实并非如此。它们的唾液非常丰富,而且它们也不是真正地在清洗所要吃掉的食物。它们确实把食物浸在水里(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动作,叫做戏水),但是它们好像只是为了挑选出可食用的部分,并且不能因其太尖锐而难以下咽。如果周围没有水,它们也会做出类似于"戏水"的动作,同时它们也很喜欢吃上面沾有泥土的食物。在寻找食物的时候,浣熊很善于攀爬。它们能够依靠后腿的支撑旋转180°,也能头朝下爬下树干。在房屋里,它们也会在烟囱、干草棚以及阁楼里这样爬上爬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