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节 1~2岁(1)

婴幼儿健康必备大百科 作者:戴耀华


身体发育情况

身高

1岁半男宝宝身高平均为82.4厘米;1岁半女宝宝平均为80.9厘米。2岁男宝宝身高平均为87.6厘米;2岁女宝宝平均为86.5厘米。

体重

1岁男宝宝体重平均为11.50千克;1岁女宝宝平均为10.80千克。2岁男宝宝体重平均为12.60千克;2岁女宝宝平均为11.90千克。

头围

1岁半男宝宝头围平均为47.4厘米;1岁半女宝宝平均为46.2厘米。2岁男宝宝头围平均为48.2厘米;2岁女宝宝平均为47.2厘米。

胸围

1岁半男宝宝胸围平均为47.8厘米;1岁半女宝宝平均为46.7厘米。2岁男宝宝胸围平均为49.4厘米;2岁女宝宝平均为48.2厘米。

前囟门闭合

有的宝宝在1岁时前囟门就已经闭合,有的宝宝要到1岁半左右才闭合,这都是正常的。前囟门闭合的早晚,不仅反映着宝宝颅脑的发育情况,也反映宝宝骨骼系统的发育情况。

如果宝宝囟门关闭过早,而头围又明显小于正常值范围,说明宝宝可能患有头小畸形。如果囟门晚闭,则多患有佝偻病、呆小病或脑积水。有的父母担心,宝宝6~7个月时囟门已经关闭,会影响其智能的发展,甚至提出再给吃小儿鱼肝油丸和钙粉。

虽然前囟门正常在18个月左右关闭,但有些宝宝前囟门关闭较早,并不意味着头颅不再增大,因为头围要等到宝宝13~14岁时,骨与骨之间的骨缝完全融合,才会停止生长。因此有些宝宝虽然囟门早闭,但随着脑的发育,头围依然会继续生长,一般不会影响智能的发育。但有一种头小畸形的宝宝,其囟门早闭,是由于脑发育差而造成的,因而其智力发育也就迟缓。

因此,对于囟门早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判定其是否影响到宝宝的智力发育,最适合的方法是让医生定期测量宝宝的头围和随访宝宝的神经发育进程。如果宝宝头围增长速度在正常范围内,同时神经发育与其年龄相符,即使囟门早闭,也不会影响其智力发育。

骨骼特点

骨骼在人的身体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骨骼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主要是钙盐,它会增加骨骼的硬度。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它会增加骨骼的韧性和弹性。宝宝的骨骼中各种成分的比例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的骨骼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盐约占1/2;而宝宝的骨骼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各占1/2。

所以,宝宝的骨骼特点是较柔软、富于弹性、韧性好,但容易受外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因此,在宝宝发育时期,父母要注意让宝宝养成正确坐、立、走等姿势。

另外,在宝宝生长发育的同时,骨骼也在不断地发育。骨骼最初以软骨的形式出现,软骨必须经过钙化才能成为坚硬的骨骼。在骨骼钙化过程中,需要以钙、磷为原料,还需要维生素D,以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宝宝机体里如果缺少维生素D,就会患“小儿缺钙”性佝偻病,从而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宝宝生长发育时期,父母应让宝宝多晒太阳,多给宝宝吃些富含维生素D及钙质的食物,以防宝宝发生“小儿缺钙症”。

牙齿

多数宝宝在1岁半时有12~14颗,2岁时有16~20颗,2岁半前后会出齐20颗乳牙。2周岁以上的宝宝每半年应做一次口腔检查。

消化系统

消化酶和胃肠功能的发育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咀嚼和消化吸收功能仍不健全,很容易出现消化和吸收的问题,易形成挑食、偏食或贪食等不好的饮食习惯。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因抵抗力低下而引起消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感染性疾病。但是,消化功能以及消化酶的活性都需要通过食品种类的改变来逐渐完善,父母要给宝宝搭配合理卫生的饮食,帮助宝宝从小练就好的肠胃。

贫血

1~2岁时宝宝最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应每3~6个月检查一次。因为贫血会影响类脂质合成髓磷脂,阻止髓脂形成,从而影响大脑的发育。

从弯腰站起到独自行走

1岁以后的宝宝,不但自己能够弯腰后再站起来,而且还能独自行走了。当然,由于营养、疾病、训练、遗传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宝宝开始走路的年龄是有个体差异的。

宝宝在开始学走路时,免不了要摔跤。这是正常现象,宝宝不摔跤是学不会走路的,而且宝宝一般是不会摔坏的。这是因为,宝宝体重较轻,走路速度又较慢,在一般情况下,摔跤都是向前摔,再加上手的辅助作用,所以一般不会摔得很重。但父母要防止宝宝向后仰倒,因为仰倒时如果没有手的辅助,很容易磕碰到后脑勺部位(枕部),而该处是人脑生命中枢等关键部位所在,最怕震荡和碰撞。因此,父母要为宝宝提供一些保护措施,既要鼓励他大胆地练习走路,又要注意他的安全。场地最好选择在地毯或草地上练习。给宝宝穿的鞋子也要大小合适,鞋底软硬要适中,最好穿布鞋、运动鞋或其他牛筋底的鞋等,这些鞋的鞋底软硬适中,不易打滑,穿着也舒适透气。

能够行走在宝宝心理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次飞跃。直立行走能使宝宝的双手得到“解放”,使宝宝有可能主动用手去触摸各种物品、摆弄各种玩具。过去只能看一看的东西,现在宝宝能够自己走过去摸一摸了,宝宝初步有了“自主权”。这对通过各种感知去认识周围的环境、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宝宝与外界的接触面更加扩大,有利于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走路不稳

宝宝刚刚学会独自行走,兴致高涨,会不停地一会儿走到这儿,一会儿走到那儿。妈妈在高兴之余,发现宝宝走起路来总有些摇摇摆摆、歪歪倒倒,常常会担心宝宝要摔倒。为什么宝宝走起路来重心不稳、掌握不好身体的平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宝宝的身体形态上看,这段时期的宝宝头比较大,躯干长而四肢短,这样就显得头重脚轻、重心不稳。宝宝在初学走路时,往往以重心的前移来带动身体的前移。当身体重心的位置改变时,又需要及时调整身体的姿势,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但由于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够完善,脚步又缺乏力量,运动神经支配动作的能力还比较差,动作反应总好像慢半拍。

其次,要保持好走路时身体的平衡,还需要身体其他部位配合着做动作。两臂和两腿的交错、协调摆动,对保持走路时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宝宝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多余的动作,上下肢配合也不协调。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宝宝往往加大了脚的支撑面积,两脚之间的距离比较宽。正是这些因素使宝宝走路的节奏、步幅和速度都不均匀,所以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摇摇摆摆的。这种现象一般在宝宝过了2岁以后就会逐渐消失。

有类似跑的动作

接近2岁的宝宝,步态明显平稳,能自如地行走;多数宝宝已经能扶着栏杆上下台阶,或自己攀上小楼梯然后滑下来。有的宝宝已经会跑,但跑起来还不太稳,摇摇晃晃,步幅小,步子快。

步子还走得不大稳的宝宝,就想学跑,这似乎是有点儿不自量力。其实,在这一时期,很多宝宝“跑”时只有跑的动作,而没有跑的腾空阶段。这是由于宝宝练习走时,身体重心较靠前,不得不加快步伐的频率,以类似“跑”的动作来代替走。

到了2岁,宝宝就基本上能跑了。但一般要到3岁时,宝宝跑的动作才比较自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才比较协调。

手部动作更灵活

1岁的宝宝,在经常接触日常物体的过程中,由于父母的不断示范,逐渐学会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游戏,而且,宝宝手部动作也不再只是和物体直接联系,还增加了其他性质,学会了使用工具。

宝宝能用6块积木造塔;用纸绳穿1~3个珠子;用木棍当做锤子敲击东西;用笔乱涂乱画,还会模仿画封口的圆;宝宝还乐意把东西交给别人,或从别人那儿用手接受东西;宝宝翻书时,不再是一翻好几页,而是一页页翻书,能翻3页以上;宝宝还能将玩具摆放整齐;爸爸回来时宝宝还会开关门;宝宝站得累了,还会给自己搬小凳子坐。

尽管宝宝已经学会了很多动作,但是由于这阶段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仍然不够完善以及缺乏经验,宝宝的姿势控制能力及视觉感觉能力还较差,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熟练性仍不够。因此,父母要为宝宝创造一个适宜运动的场地,促进宝宝动作的发展。比如,训练宝宝随意抛球和扔小沙袋,教宝宝学会正确握笔、折纸、穿木珠等。还可让宝宝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帮父母拿递东西、穿脱鞋袜,学会自己吃饭、喝水、洗手等一些技能。

能说短句

这个时期宝宝的语言发展特点主要是理解语言,即被动语言阶段。宝宝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在不断发展,能听懂别人的说话,并能一步一步地把语言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同时,宝宝说话的积极性逐渐提高,掌握的词汇量也不断增加,而且掌握的词类也由过去的名词、动词扩展到形容词和副词等。在原来18个月前只会讲单字的基础上,开始会说词组、会讲自己的名字和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比如,1岁半左右的宝宝肚子感到饥饿时,还只是说“饭饭”,快到2岁时,则会说“吃饭”,到了2岁时,已经会很清楚地用多词句来表达“宝宝要吃饭”。

宝宝不仅会说一些短句,而且概括能力也增强了,懂得不同的老翁都是“爷爷”;不同的年轻女性都是“阿姨”了,这可以说是“一词多物”。另外,宝宝也懂得了“一物多名”,比如,除了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小名外,也知道“宝宝”、“乖乖”、“小心肝”、“小胖子”等都是指他。宝宝还喜欢听父母给他讲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常常喜欢听许多次。

有独立行动的倾向

这个时期的宝宝,由于能够独立地行走了,而且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了,所以自主的意识也增强了。宝宝虽然对父母的依赖性依然还很强,但由于活动的空间逐渐增大,并且逐步获得运用物体的动作能力,因此独立行动的倾向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这个时期的宝宝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这种独立倾向可从“我自己”这个词上表现出来。宝宝对于自己可以完成的动作,总是要独立完成,而不要父母的帮忙。比如,当妈妈帮他穿衣服时,宝宝则会说“我自己穿”;当爸爸要喂他吃饭时,宝宝又会张开小嘴说“我自己吃”;当妈妈给宝宝摆好积木,宝宝又会把积木翻乱,说“我自己摆”;如果带宝宝去公园玩,宝宝会挣脱父母的手,而要自己走。

除了以上这些,让父母感到欣慰的还有,1岁半的宝宝,生活自理能力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数宝宝自己能脱外衣,有的还能试着穿衣服。到2岁时,大多数宝宝能自己较好地吃饭了,也会自己洗手了,还能用毛巾把手揩干。而且多数宝宝已经能在白天完全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有的宝宝还能自己解开裤子坐便盆。这种独立行动的倾向,给宝宝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父母应积极地加以鼓励和引导,给宝宝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做事机会,让宝宝体会到自己动脑筋、自己动手做事的乐趣和喜悦。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宝宝自己做不好,或怕宝宝动作慢而一切包办代替,这样会阻碍宝宝独立性的发展。

另外,这阶段的宝宝,虽然独立行动的愿望越来越强,但独立做事的能力却还很差。因此,父母既要及时给宝宝帮助和鼓励,又要不挫伤宝宝的积极性,允许宝宝在某些方面依赖于大人,以稳定宝宝的情绪,并对宝宝的行动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正确地穿衣、吃饭等,从而培养宝宝独立生活的能力。

注意力与记忆力特点

一般来说,宝宝的注意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这个时期的宝宝,能够注意看图片、看电影、看电视、玩玩具、念儿歌、听故事等。但是,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一般能坚持15分钟左右,而且以无意注意为主,宝宝对所看的东西,只是瞬间的吸引。

另外,宝宝的记忆也与注意力一样有明显的增长。但这一时期宝宝记忆的内容仍较简单,只能记些零星片段,都是宝宝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些内容,比如与小朋友玩、分吃东西、玩玩具、看动画片、看汽车等。当宝宝看到熟悉的小狗、小鸭子、小白兔、苹果、橘子等时,能记住并叫得出名称。对时常见到的东西,一般记得比较牢,如果是头一两次见到的东西,宝宝必须反复几次才能记得住。

这一时期能引起宝宝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事物是夸张、醒目、艳丽、新奇、刺激以及反复出现的东西。如到公园看动物时,宝宝对各种动物都很感兴趣,尤其对小猴子、大笨熊等动物看得时间较长,记忆得也比较深刻,回来后在较长的时间内,还能记得看到的动物。宝宝对玩玩具和做游戏也很感兴趣,因而许多游戏,只要玩几次宝宝就能记住玩法。

另外,对自己有关的事情,更能引起宝宝的注意与记忆,比如刚刚入托的宝宝,能在10天内记住自己的座位、床位、活动室、厕所等地方,并能记住某某老师和小朋友的名字。有的宝宝甚至还能记住老师说的一些话。

开始萌生想象力

想象对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学习、科学发明还是生产实践都离不开想象力,因此,从小培养宝宝的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萌生想象力,但宝宝在这时期的想象活动,只是把生活中所见到,所感知过的形象再造出来。由于宝宝这个时期的生活、知识和经验都很缺乏,而且语言水平也比较低,所以想象的内容很贫乏,有意性很差,属于再造想象,是一种低级的想象活动。比如,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开展想象时,可以模仿妈妈喂自己吃饭的动作,而抱着玩具娃娃去喂饭;或者像医生给自己打针那样,模仿医生给玩具娃娃打针;或者把椅子想象成汽车,自己假装成司机等。

要培养宝宝的想象力,首先就要从丰富宝宝的生活入手。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讲童话、描述图片内容、绘图、表演、游戏来发展宝宝的想象力,让宝宝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更多的经验来丰富想象力。比如给宝宝一套模型餐具,让宝宝学习父母的样子,给玩具娃娃安排一日的饮食。或者让宝宝自己当父母,学着妈妈或爸爸的样子,哄玩具娃娃睡觉,喂玩具娃娃吃饭,给玩具娃娃讲故事,和玩具娃娃做游戏等。在想象性游戏中既发挥了宝宝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宝宝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能让宝宝体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情感。

所以,父母要创造条件,启发引导宝宝进行想象,并在想象中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随着宝宝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到了3岁以后想象力就会有较快的发展。

有了初步的创造力

宝宝好奇心增强,自己动手的愿望比较强烈,在宝宝独自玩耍的过程中,时刻在锻炼和考验他的创造能力。所以,父母应让宝宝以自由游戏为主,尽可能地给他各种玩具,以使他在玩耍的过程中尝到创造的乐趣。

为了增强宝宝的创造性,父母应该给宝宝准备一些便于发挥创造性的玩具。像木制卡车、电车、小轿车,以及软材料制成的娃娃和动物等。还可以给宝宝成套的玩具式的小家具、小餐具等。通过游戏使宝宝学会使用方法,并使创造力得到发展。

有独立性与安全感的双重需求

1~2岁的宝宝,正处在一个对周围世界感知和尝试的阶段。宝宝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但对周围世界的恐惧感也增大了。他既想尝试许多新鲜事物,又怕没有安全感。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

宝宝试着独立吃饭,又不愿意妈妈在他吃饭的时候离开;宝宝想走路,却不愿要妈妈的帮忙和扶持,但若妈妈真的离开他,就会感到恐慌,失去练习的兴趣和信心;宝宝喜欢独自摆弄玩具,津津有味地翻阅画册,但当宝宝感觉不到妈妈的存在时,就会哭闹起来。

一般情况下,大胆而又独立的宝宝总是嚷着要自己做事,拒绝父母帮忙,但同时又希望父母在自己身旁,提供安全保障。这种独立的需要与对安全的要求,就成为宝宝的双重需求。由此可见,安全感在宝宝的精神和感情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宝宝的这种双重需求,父母应加以保护。保证宝宝的安全,不仅是指生活中的吃、喝,包括不要着凉、不要生病、不要发生意外事故等,还包括父母对他活动的关心,对他心理的安慰,对他情绪上的理解,甚至对他行动上的鼓励与支持。在宝宝的意识中,父母就是安全的象征。宝宝有了安全感,就会变得自信、幸福、勇敢,也才能更加敢于独立地探索新事物。

如果父母认为,既然宝宝想自己干,就完全放手不管,这并不好,因为这会使他感到被抛弃了,不能满足他潜在的对安全感的需求。相反,如果宝宝已学会了走路,宝宝在前面走,爸爸在后面跟着,尽管宝宝用不着爸爸的搀扶,但仍感觉到心里踏实。这是一种心理需求,符合宝宝的安全愿望。爸爸此时的存在,对宝宝来说是一种鼓舞,这使宝宝相信爸爸在他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他,因而能安心地干自己的事了。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让宝宝有安全感,并不是说一天24小时,父母都得寸步不离地守在宝宝身边。宝宝走路摔了一跤,父母也赶忙过去吹吹拍拍,生怕吓着。过分的保护反而会使宝宝变得胆小、适应力差,加重对父母的依赖,从而丧失独立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