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节 2~3岁(2)

婴幼儿健康必备大百科 作者:戴耀华


本月营养素推荐

钾元素是人体细胞内最主要的阳离子,它的大部分生理功能都是在与钠的协同作用中发挥的,因此维持宝宝体内钾、钠离子的平衡,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母乳还是牛奶中,都含有丰富的钾,宝宝的吸收率可达90%以上,因此,不易产生钾缺乏症。

◎ 生理功能

调节细胞内适宜的渗透压和体液的酸碱平衡。

参与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

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健康、心跳规律、协助肌肉正常收缩。

钾广泛分布于食物中,肉类、家禽、鱼类、各种水果和蔬菜类都是钾的良好来源,如糖浆、马铃薯、海藻、大豆粉、葵花子、麦麸和牛肉等含钾都比较丰富。

硒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微量元素。有专家研究微量元素与宝宝智力发育的关系时发现,先天愚型患儿血浆硒浓度较正常值偏低。婴幼儿每日硒的必需摄入量为10~20微克,母乳中硒的含量基本可以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而牛奶中硒含量仅为母乳的5%,所以牛奶喂养的宝宝容易缺硒。

◎ 生理功能

有保护、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对汞、镉、铅等重金属有解毒作用。

有保护心血管和心肌健康的作用。

有助于宝宝视力的发育和提高。

硒含量高的动物食品有猪肾、鱼、小海虾、对虾、海蜇皮、驴肉、羊肉、鸭蛋黄、鹌鹑蛋、鸡蛋黄、牛肉;硒含量高的植物食品有松蘑、红蘑、茴香、芝麻、杏仁、枸杞子、花生、黄花菜、豇豆。

健康宝宝,喂养有方

2~3岁宝宝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这一时期的宝宝,身高和体能的增长速度很快,而且随着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宝宝对食物的摄入也相应地增加。但对于宝宝来说,饮食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而且还要便于宝宝消化吸收,既要体现色、香、味,又要有营养。因此,这就需要父母做出适合宝宝特点的饮食来。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注重营养,类比选择。种类齐全,合理搭配。形式多变、色香味美。节制零食,定时定量。

培养宝宝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饭前停止活动、洗净双手、不吃零食、帮助父母准备碗筷、摆好桌椅板凳和做好吃饭准备。

不偏食、不挑食。对桌上摆的饭菜都要吃,不能好吃的菜,一个劲地吃,不好吃的菜,一口也不吃,或吃得极少。

不快食、不暴食。食物进嘴后,要充分咀嚼后再咽下,不能狼吞虎咽,即使再好吃的饭菜也一样。也不能遇到好吃的一下子进食过多,否则会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出现胃肠不适,严重的会引起胃肠疾病。

不玩食、不走食。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听故事,甚至来回跑动。这样会分散吃饭的注意力,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不利食物的消化吸收,也提不起食欲。这样既延长了吃饭的时间,也影响他人的正常进食。

不笑食。不能在进食时大声说笑,免得食物呛入气管,造成严重的后果。要养成吃饭时不说话,或者少说话的习惯。

不贪零食,不吃过咸、过甜、过油腻的食物。常吃零食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工作,还会破坏胃口。吃过咸、过甜、过于油腻的食物对身体健康很不利,甚至会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

不剩饭。妈妈不要给宝宝盛上满满的一碗饭,宁愿少盛再添,也不要吃不了剩下。让宝宝从小就养成珍惜粮食,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怎样把握宝宝吃零食的量

爱吃零食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宝宝的一大乐趣。尤其2~3岁的宝宝,活动量大,成天这儿跑跑,那儿跳跳的,体能消耗很大,必须给宝宝补充能量,这个最佳能量就是糖。宝宝喜欢吃甜食,虽说也是出于身体发育的需要,但宝宝对糖分的摄取必须要掌握一定的量。如果糖分摄取过少,不能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如果糖分摄取过多,就会转化成脂肪使宝宝胖起来。因此,父母给宝宝吃的零食,只是正餐的一种补充,要做到恰到好处。

这个时期宝宝的零食以饼干、蛋糕和面包等为好。但是,对能吃2碗饭、饼干和烤面包各吃3块的宝宝,不能给糖分多的零食,否则宝宝会很快地胖起来。如果宝宝饭吃得多,又缺乏户外活动,零食最好吃水果。

巧克力是宝宝们喜欢吃的食品,含过多的能量,宝宝吃了巧克力,更不想吃饭,而且还会使宝宝发胖;有出鼻血毛病的宝宝,一旦吃了巧克力,晚上常会出鼻血。因此,妈妈最好少给或不给宝宝吃巧克力。

另外,吃零食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两餐饭之间。妈妈把少许小食品放到专用容器里,然后拿给宝宝吃。吃完后,宝宝就是再撒娇也不能多给他吃,一定要定时定量。宝宝吃完零食后,要刷牙,这一点妈妈必须在吃零食之前就跟宝宝讲好,以免糖分损坏宝宝的牙齿。

宝宝可以吃冷饮吗

烈日炎炎的夏季,冷饮无论是味道、色彩还是形状都牢牢吸引着宝宝们。夏季给宝宝适当地吃些冷饮,暂时消暑降温是可以的,但不能把冷饮当做唯一的消暑降温之品来给宝宝饮用。无限度地给宝宝吃冷饮,对宝宝的健康不利。

因为宝宝胃肠道黏膜比较娇嫩,对冷刺激反应敏感,吃了过量的冷饮后,胃内温度骤然降低,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加快,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冷刺激还会使胃肠道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胃肠痉挛,出现绞痛。另外,胃液分泌减少后,杀菌能力大大降低,夏季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细菌容易钻空子,会引起呕吐、腹泻、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冷饮几乎都是甜食,里面含有一定的糖精、香精和人工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这不仅会影响宝宝的食欲,而且会对宝宝的牙齿、身体造成损害。冷饮会损伤舌头上的味蕾,使舌头对食物滋味的敏感性下降,影响正常食欲。

另外,冷饮并不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因为夏季人体出汗多,体内水分、盐分丢失多,人体细胞内脱水就会觉得口干,解渴的方法最好是补充水分或少量的盐分。而冰激凌等冷饮偏甜,含水分不多,人吃过之后,还得消耗体内的水分去消化其中的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只要等凉爽劲儿一过,就又觉得口渴了。因此,最佳的解渴物品,是一杯淡淡的盐开水或一杯温开水,而不是冷饮。

健康成长特别关注

宝宝为什么要自言自语

有时父母发现,宝宝近来特别喜欢自己跟自己讲话。总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或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子边,一个人安静地、津津有味地、小声地对自己说着什么,脸上的表情还不断地变化着,让父母忍不住想凑过去听听。可是每当爸爸或者妈妈一到身边,宝宝就停止了说话,变得不高兴起来。

其实,父母根本不用着急,应该高兴才是。这是因为,这种自言自语标志着宝宝的语言能力正在迅猛增长,快要达到质的飞跃的阶段。宝宝到3岁左右,外部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和周围人的语言交流沟通已经不成问题了。这时候,宝宝的语言能力将要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和飞跃——形成内部语言。对于成人来说,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在心里思考完成的,而不用把事情的整个过程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而宝宝的自言自语,就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在这一阶段,宝宝还必须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用外部语言的方式讲出来,但这些内容都是内心的想法,所以只告诉自己就行。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在3~5岁之间比较常见,3岁左右的宝宝在游戏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了。到六七岁时,大部分宝宝都能像成人那样,进行不出声的沉默思考了。

自言自语现象,是宝宝社会经历积累的体现。一般来说,没上幼儿园的宝宝,自言自语的现象来得相对比较晚和少;而那些已经上了幼儿园,或者经常与小伙伴玩耍的宝宝,自言自语的现象会更多一些。科学研究发现,最富社会性的宝宝自言自语最多,聪明的宝宝在独立解决问题时,比其他宝宝更早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宝宝口吃都有哪些原因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能够说一些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但也有的宝宝说话不流畅,结结巴巴的,往往一个字有时要重复好几遍才能说得出来,而且越着急,越说不出来,脸也憋得通红。这是一种语言障碍,称为“口吃”(俗称“结巴”)。宝宝在幼儿时期,口吃的发生率大约为1%,大多数发生在2~4岁,男宝宝较女宝宝多见。

造成口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由于宝宝大脑皮层和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语言能力的发展慢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宝宝掌握的词汇极其有限,有时想到了,却说不出来,或是没有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因此,说话时遇到困难便重复刚刚说过的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口吃。

宝宝接触过口吃者,在与口吃者接触的过程中,宝宝觉得好玩而去模仿,以致形成不良的口吃习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