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谋略模式与

入世心法 作者:吴稼祥


构思本书的过程中,我曾向几个朋友谈我的想法,请他们指点。单少杰问我:"你用加减法来解释谋略,但你用什么来解释加减法呢?解释者需要被解释。"他斜倚在写字台上微笑着看着我。

我说用阴阳和生克来解释加减,因为有阴阳才有生克,有生克才有加减。

作为我国在分析哲学方面功力深厚的青年哲学家,他宽容地笑了。"这可能导致循环解释,"他说,"用来解释加减的阴阳和生克概念,比加减更需要解释。解释者应当比被解释者更通俗更公理化更不需要再解释。"

慌乱之际,我想起了我的看家法宝:"我用经济人的概念来解释。我可以把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假设引入谋略模式。"

我进一步发挥:经济人都是自利的,并且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我们假设谋略主体是经济人,他追求正效用的最大化和负效用的最小化。对正效用用加法,对负效用用减法。

他点点头,通过了。我长长地吐了口气。

显然,谋略模式中的经济人,既不同于经济市场上的经济人,也不同于公共选择理论构造的政治市场上的经济人。

首先,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的经济人,都分为供求双方,他们各自需要对方的东西,所需要的东西不同。通过讨价还价,在协议价格下相互满足。这就是交易。

谋略活动中的经济人,不是供方和求方,他们需要的东西一般是相同的东西,比如胜利、名望、金钱、权力、功业等等,因此他们分为争夺方(主体和相克性客体)和同盟方(相生性客体)。所以,谋略活动一般不能使所有各方(局中人)的效用都极大化。换个说法,谋略活动更多地具有零和博弈的性质。一方得到的,可能恰好是另一方失去的。

其次,经济和政治市场上的经济人,相互关系是交易关系,谋略活动中的经济人主要不是交易关系,而是相生相克关系(对抗或合作关系)。

第三,经济和政治市场上的经济人,必须付出一定的有形成本,才能获得收益。在经济市场上,你必须付出钱才能获得电视机,或者,你必须付出电视机,才能获得钱。在政治市场上,你必须纳税,才能获得政府的公共产品,或者,你必须提供公共产品,才能获得税收和选票。

谋略人的最高境界是无本万利。唯一的成本是无形的智力。诸葛亮智取荆州,孙子"兵不顿而利可全",渔翁坐得鹬和蚌,就属于这种情况。

由此可见,谋略活动,不是生产性活动,主要是再分配活动。

第四,经济和政治市场上的经济人,其自利行为,可以自动地促进社会公共福利;谋略活动中的经济人,其自利行为并不一定能增进社会总福利。

区别在有无市场体系上。在经济、政治市场上,经济人只有通过生产并出售自己的产品,才能获得个人利益。只有先满足他人,然后才能满足自己。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