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予法: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入世心法 作者:吴稼祥


予法种类很多,比如曲意奉承、阿谀谄媚,这是献媚;花花轿子人抬人,这是给面子,等等。我们先讨论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这两种予法。

如果有人让我各用四个字来概括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政治谋略,我只好说,毛泽东的政治谋略是雪中送炭,蒋介石的政治谋略是锦上添花。

毛泽东要让贫苦人翻身解放;蒋介石要让地主资本家财富更快地增长。毛泽东宣布自己要解民于倒悬,拯民于水火;蒋介石表明自己只关心富者更富,不怎么关心贫者更贫。

锦上添花的蒋介石,得到了城市、轿车、美女和财富;雪中送炭的毛泽东得到了农村、窑洞、步枪、民心和一支名曲《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说的是毛泽东。雪中送炭的人,不是被人称为及时雨,如宋江,就是被人称为大救星,如毛泽东。

"独夫民贼",这说的是蒋介石。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手给他贴的一个宣传标签,但也多少说出了一个锦上添花者的处境。有锦的人在当时毕竟不多,为他们添花,必然遭到雪中人的孤立。

锦上添花,在当时必定要以穷人的血汗之花送给有锦者。这是损不足而奉有余,是越有越有,越无越无,是马太效应,是老子所说的"人之道"。

雪中送炭,当然是拿有钱人的炭送给雪中人。打土豪分田地是也。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所以那些打着劫富济贫旗号造反的人,都声称自己是替天行道。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虽然都是予,但予的对象不同,予的东西不同,予的时机不同,予的效果也不一样。两者相比,前者好。

第一,对予者来说,相对成本低。一篓炭的价钱比一篮花要低,如果是金枝玉花,花就更贵了。胡雪岩给雪中的王有龄送了一篓炭,是三百两银子;后来给锦上的宝中堂添了一枝花,花了两万两银子。

第二,对被予者来说,相对价值高。这个相对价值,主要是边际效用大小的问题。炭对于雪中人来说,边际效用最大;而花对于锦上人来说,边际效用就小得多。

第三,对予受双方来说,道义价值都高。锦上添花,有趋炎附势之嫌,道义价值是负的。雪中送炭,有扶危救困之名,得仁人义士之誉,道义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第四,受者对予者的回报高。雪中送炭的回报有多高?保守的估计,是投入一碗饭,回报一百两银子。这是汉代名将韩信对漂母的回报。韩信饿肚子时,漂母给他一碗饭,韩信封侯后,回报漂母一百两银子。这个回报还算是小的。吕不韦得到的回报更大。他花费了一批金银、一个宠妾、一个儿子就夺来了一座江山。这是大生意经。

第五,予者对受者的约束力强。一旦你在雪中被人送了炭,你为送炭者无论回报多少东西,都不为多。他要你回报灵魂,你也没有办法。你回报是应当的,你如果不回报或不能按要求回报,你会背上不仁不义之名。

第六,可送的资源多,送的对象也多。毛泽东和蒋介石生活的时代,雪中人多,锦上人少。打一个锦上人可以送一批雪中人,打一个土豪能送一村人土地。相反,搜刮一批雪中人,才能给锦上人添一朵花。所以,锦上添花的结果,是使雪中人雪上加霜,制造一大批苦大仇深、水深火热的人,呼吁拯救。

雪中送炭之计有些变种。有的施谋者把自己当做炭送出去。比如武媚娘,把自己送给了欲火如焚的高宗。也许,把这种予法叫做炭中送雪更合适。

这种送法是献身。先把自己献出去,再把自己要回来。献出去的是武媚娘,要回来的是武则天;献出去的是小美人和几滴眼泪,要回来的是女皇帝和一个大周。

雪中送炭的另一个变种是英雄落难之计。宋江一伙最擅长这一谋略。先把英雄拉下水,快淹死的时候,再来救你一把。让你无路可走,只好跟他们上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并非都是给官府逼上梁山的,好多是给他们的同伙逼上去的。让人们都陷入贫困,然后再加以救济,也可以看做是本计的运用。

雪中送炭还有一个变种是存亡继绝。以孟尝君为首的战国四公子就是靠这一招起的家。越是有问题的人,他们越要招揽。罪犯和逃亡者,他们都欢迎。不仅救本人,还救他们的亲戚。这就叫养士。这些被养的士,能为主子效死。这一招很高,花了国家的钱,养了自己的士,进而养了自己的名。当时,人们不知有其君,只知有四公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