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回到原始坑洞

内在的探索 作者:(科威特)阿玛斯


接下来我们会运用不同形式的古老方法,譬如冥想,来加强本体的各个部分。我们也会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来了解障蔽住本体各个面向的议题是什么。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某些行为,看看它们和你人生中哪个阶段的特定议题有关。如果你继续进行这样的探索,你会察觉你的行为只是想填满某种匮乏或空洞的感觉。

借由内在工作我们会看到,本体的各种特质都跟过往的议题有关。我们会全盘了解本体状态是什么、失去这种状态所导致的坑洞是什么、为了补洞而被我们创造出的情绪和信念是什么、从错误人格中所产生的冲突是什么,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对每一个人而言,这些关系和模式都是相同的。譬如我们团体里的某个人正在对自己进行探索,我可以很快地厘清他想对治的议题是什么,而这个议题跟本体的哪个状态相关,它所涉及的是什么样的匮乏感。

举例而言,意志力的丧失通常跟被阉割的恐惧有关。力量的丧失和压抑愤怒有关,也跟害怕与母亲分离有关。失去慈悲则永远源自于创痛被压抑。每一个人的坑洞通常会被相似的东西所填满,不过童年历史以及周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还是会造成些微的不同。譬如,慈悲可能被多愁善感以及人必须有爱心的信念所取代,直觉可能被固着的观念所取代,力量则会被逞强的表现所取代。

如果你能彻底认清跟某种状态相关的一连串议题,如果你能认清那个在企图补洞的错误人格,如果你能深入到那份空虚的底端,你就会碰触到被你阻隔于外的某种品质。在我们这里,这样的现象一再地被观察到。

回到原始坑洞,经验它,但不企图填满它

心理治疗师对治的也是这类的议题。但一般而言,他们只能探索到那份匮乏感。他们了解那份匮乏感是来自于什么样的原始议题,并且能解除掉它们。但是他们不明白那份空虚感其实是源自于本体。他们只看到童年历史所造成的空虚和冲突。我相信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个案有时也能碰触到本体的某些状态,但一般的治疗师不认识它,所以个案本身也就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只知道被治疗的感觉很好,很放松,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不幸的是,他的本体状态并没有被认出来,这份体悟就这么被治疗师和个案所忽略而未能得到发展。

如果跟一个能帮你探索到底的人一同工作,他会协助你认清你丧失的是什么,而且能帮助你认出本体的主要特质,这样你才能认识和发展出你的真实本性。我们所进行的内在工作,不只要回溯到童年,理解你的局限和冲突,同时要回溯到原始的坑洞,然后去经验它,但又不企图填满它。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你的父亲在早年未能提供你情感上的满足,而你很想对治这份冲突,那么你就可能会感受到深层的创痛。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跟父亲联结,解决的办法就是和另一个男人(有时是心理治疗师本人)联结来填满这个洞。这个方法通常是无效的。你虽然想用另一个男人来补足你所失去的爱,但因为你渴望的是自己的意志和爱,所以你对这个替身父亲所提供的爱和支持仍感不足。若是用其他的人来填满这份匮乏感,结果也是一样。

我们的工作已经使我们认清,只要允许自己体验心中的坑洞和匮乏,就能体认到自己的爱和意志。不过这是相当恐怖而又艰难的事,有许多灵修方法都在促使学生安住在这些感觉中。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些情绪都会被消解掉。我们不但能消解这些情绪上的冲突,还能重拾那些失去的品质。只有爱才能消解爱所带来的烦恼,只有意志才能消解被阉割情结及无力感。其他任何东西都办不到。

现在你已经知道,你可以从任何一种情绪和困难下手,一直探索到最初始的匮乏为止。在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观察,对每个议题都探索到底,最后你就会忆起你失去的是什么。如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的:能忆起它,你就会拥有它。你失去的每一样东西,都可以借由这样的方式重新拾回。每一样东西。

我们所领会到的是,心理上的议题和本体是无法区隔的,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你无法以解除错误人格为目标,然后再去领悟和发展出本体。若是无法重新拾回本体,并看透人格创造出来取代本体的东西,那么想要消融人格是不可能的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