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管理的角色(2)

德鲁克管理沉思录 作者:任朝彦


寻求各个组织分子间平衡的协调者

大师如是说:最高管理层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寻求企业短期和长期绩效间的平衡,同时也要在企业各个相关利益分子,如顾客、股东、知识工作者的需求间寻求平衡。

--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

关键词:平衡 短期和长期绩效 各个组成分子

平衡从来都是一种艺术,而企业的发展平衡是关系到企业命运的生命艺术。在企业发展平衡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往往会遇到难以想象和难以拒绝的诱惑。一个发展不理想的企业不需要平衡,它只要想着如何快速发展;面临平衡难题的必然是那些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它们时常在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中迷失自我。在这一方面,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是中国最著名的案例。

巨人集团成立于1989年8月,到1993年12月已经发展到290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它所推出的中文手写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加密卡、巨人防病毒卡等产品,实现年销售额300亿元,年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1993年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宣布将新建巨人大厦,在脑子一热的情况下,他没有考虑资金问题,当众宣布大厦高72层,在当时是全国最高的楼宇。1995年,巨人集团在全国以集中轰炸的方式,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30个产品,子公司从38个发展到228个。

然而,巨人集团内部却危机四伏。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在贷不到款的情况下,史玉柱将保健品业务的资金调往巨人大厦。但是,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1997年初,巨人大厦因资金链断裂未能按期完工,只建至三层的巨人大厦停工。因为史玉柱的冒进,巨人集团终因财务状况不良而陷入了破产危机。

巨人集团死于透支,为了未来的某种幻境过度透支眼前的收益,最终使企业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与巨人集团的死亡过程很相像的是秦池酒厂--一个曾经全国闻名的“标王”。

山东省临朐县的秦池酒厂原是一家生产“秦池”白酒的企业,1990年3月份正式领到工商执照。当时的秦池只是山东无数个小酒厂中的一个,销售区域只局限在潍坊,年产白酒仅1万余吨。为了谋求发展,1993年,秦池酒厂厂长姬长孔开始放远目光,把目标定向东三省的沈阳。与此同时,秦池还采取了许多其他营销措施。比如,在当地电视台上买断段位、密集投放广告,并由当地技术监督部对秦池酒进行鉴定,还对消费者实行免费品尝……这一系列活动使秦池一炮打响。

1995年,秦池凭借6660万元高价中标央视黄金广告段,成为“标王”,并由此一夜成名,其白酒也身价倍增。中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秦池就签订了销售合同4亿元。1996年,初尝甜头的秦池以3.2亿元的天价再次成为“标王”。根据秦池对外通报的数据,当年度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2.2亿元,增长了5~6倍。他们预期1997年度销售额达到15亿元。

“一个县级小企业怎么能生产出15亿元销售额的白酒?”1997年初,北京某报的4位记者便开始对秦池进行暗访。一个可怕的事实终于浮出了水面:秦池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3000吨左右,它用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再加上从四川邛崃收购大量的散酒,然后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销往全国市场。

秦池的“勾兑酒”引爆危机炸弹。这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彻底把秦池从“标王”的宝座上拉了下来。那年,秦池完成的销售额不是预期的15亿元,而是6.5亿元,次年更下滑到3亿元。到1998年,该厂已是欠税经营。秦池从此一蹶不振,最终从传媒的视野中消失了。

真正的企业家会客观评估企业的发展态势,在企业发展速度上很好地驾驭,从而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阿里巴巴发展初期,软银集团准备投资3000万美元。在那个所有互联网企业都缺钱的年代里,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却说“阿里巴巴只需要足够的钱,2000万美元,太多的钱是坏事”。这就是马云的智慧。一个懂得控制企业发展速度和企业平衡之道的企业家,必然懂得在有可能使企业走上弯路的巨大诱惑面前用坚决的态度拒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行驶在平稳的航道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